江汉朝宗处,低碳话未来

2025年09月26日11:19

来源:大河网

9月24日,“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5”在武汉拉开帷幕。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围坐长江之畔,共商绿色低碳发展大计。思想交锋碰撞出的智慧火花,不仅映照出湖北在低碳领域的丰硕成果,更传递出湖北从流域协同视角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诸多思考,而藏在武昌区环沙湖双碳经济带里的大胆实践,恰是这场对话最生动、最鲜活的注脚。

环沙湖双碳经济带

提升环境“含绿量”,让生态基底映出民生日常。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唯有强力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低碳发展才能拥有坚实可靠的根基。步入武昌区沙湖公园,“沙湖十景”的雅致与赤腹松鼠等野生动物的灵动相映成趣,让人流连忘返。很难想象,这片城市生态明珠,曾一度深陷生态衰退的困境。如今,太阳能健身器材实时跳动着等效减碳数据,雨水回收系统持续滋养着岸边的芦苇丛,就连公厕照明也采用了人体感应节能模式。沙湖公园以提升“含绿量”传递民生温度的实践,正是武昌区将生态保护与百姓日常生活紧密融合的生动缩影。从“一湖之美”放眼湖北全域,“沙湖模式”早已多点开花:荆州推动沙市洋码头完成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的华丽蜕变,宜昌让三峡库区曾经裸露的边坡重新披上郁郁绿装……湖北正以环境“含绿量”提升的先行探索,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基底。

提升产业“含新量”,让科创内核驱动绿色转型。如果说沙湖公园的“含绿量”彰显着民生温度,那么环沙湖双碳经济带“5+3+N”产业发展思路的“含新量”,则是产业绿色转型的硬核支撑。武昌区充分发挥中部唯一碳市场试点的特色优势,依托中碳登这张“王牌”,加速培育未来产业新动能,不断提升产业“含新量”,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栋楼带动一个产业生态”的双碳服务业聚链发展集群。不仅如此,从绿色智能船舶集聚区建设到绿色智能建造转型升级,再到绿色高铁产业发展,科创内核的澎湃动能,在武昌传统特色产业升级中不断释放。放眼湖北全省,这份科创动能早已突破武昌的地域界限,襄阳的氢燃料电池制造、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绿色物流”攻关……跨市协作的“低碳科创走廊”已初步成型,正为全省绿色转型注入科创动力。

提升经济“含金量”,让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红利。当“含绿量”与“含新量”形成合力,绿色发展的经济“含金量”也在加速凸显,生态投入不再是单纯“支出项”,而是能产生显著效益的“收入项”。武昌区充分挖掘金融高地潜力,积极培育碳资本服务集群,精心打造“武碳通”综合服务平台,成功串起区域碳金融供应链。企业仅需上传项目减碳数据,即可一键对接各类绿色专项贷款,甚至借助碳交易实现额外收益。同时,绿色低碳基金与日俱增,碳达峰基金、绿水新航基金持续构建碳资本矩阵,千亿级碳基金产业集群正助力企业低碳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从武昌看湖北,生态“含金量”的辐射效应让更多地区共享发展红利。作为“长江之腰”,湖北正积极构建“川渝发电、湖北低碳服务、长三角应用”的跨区域产业链条,让“绿色收益”沿江奔涌。

站在长江之畔回望,“江汉朝宗”的古老图景与“绿色低碳”的未来画卷交相辉映。“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5”既是一次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践经验的深刻回望,亦是一场指向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探索。期待长江高端智库联盟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活水,让“江清岸绿、业兴人和”的美好愿景,在万古奔流的长江之上,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陈卓/文 武汉市武昌区政府办/图)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