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对汽车电池“自动弹射”技术不妨宽容看待

2025年09月26日11:20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一段关于汽车电池“自动弹射”的测试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视频中,一辆贴有“中国碰撞维修中心”标识的汽车正在进行演示,据介绍,这项技术可在电池出现热失控时,于1秒内将电池弹出车身,实现车电分离。其弹射机构采用与汽车安全气囊相同的气体发生器提供动力,能将电池抛至车身外3~6米的安全区域。然而,视频曝光后,大量网友对该技术的安全性质疑,担忧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引发新的风险。

客观而言,网友的担忧不无道理。实际应用场景安全上,汽车高速行驶时电池热失控,弹射电池能否精准落至安全区域,会否对后方车辆、行人造成二次伤害,需慎重考量,毕竟道路交通安全关乎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隐患不容忽视。系统判定精准度上,车辆多模块协同判定是否绝对精准,有无误触发或漏触发,直接影响技术可行性与可靠性,误判后果严重。技术触发条件方面,该技术在密集环境等有隐患场景能否确保不启动弹射功能,也是大众关注焦点。

对此,“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工作人员给出了回应。视频展示的弹射画面有明确技术限制,开发初期就确立了“不安全不弹射”原则,系统预留接入多模块接口,只有综合判定环境安全时才会激活弹射机制,密集环境等有隐患场景不会启动。而且,该技术尚在测试阶段,距产品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次测试旨在探索新能源车安全机制更多可能。这表明研发团队并非盲目推进,而是有着严谨的态度和对安全的重视。

科技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常伴不确定性与风险。回顾科技发展,许多成熟技术初期都被视为“异想天开”。例如互联网早期,人们幻想如心灵感应般瞬间与远方交流,这一“脑洞”推动其研发。从简单计算机通信试验起步,如今实现全球信息互联,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模式。还有,智能手机当初也曾被认为集电话、相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天方夜谭,但科技人员大胆设想、持续研发,让智能手机诞生,还催生无数移动应用,深刻影响社会运行。

再如无人机最初多存在于科幻作品,人们幻想操控飞行器自由穿梭完成任务。如今,它在航拍、物流等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科技力量。3D打印开始也是源于将电脑三维模型变成实物的设想,突破传统制造限制,能快速精准制造复杂物体,在医疗等领域潜力巨大。VR与AR技术源于人们对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渴望,如今在游戏等领域带来沉浸式体验。

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脑洞大开”的技术设想,经过不断探索和改进,有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这也提醒,对于此次汽车电池“自动弹射”技术,社会不妨也应给予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宽容看待这项技术,不仅是对具体研发机构和人员基础研发和创新的支持,更是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研发环境的优化做贡献,进而也是对我国发展进步底气和动力的蓄积和呵护。

当然,宽容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在技术研发和测试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确保研发团队严格遵守安全标准和规范。研发团队也要持续投入精力,不断完善技术,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汽车电池“自动弹射”技术才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为我国科技进步增添新的光彩。让我们以宽容之心,期待这一创新技术在未来绽放光芒。(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余明辉)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