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32项食品安全新国标的集中亮相,不是简单的规则更新,而是给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感上了更密的防护网。这些标准好不好,关键看能不能落地——要是悬在纸上、落在空处,再细致的规定也护不住咱们的盘中餐。
标准往“细”里走,才能堵上安全的小窟窿。过去谈食品安全,总说“别吃坏肚子”,现在的标准连“寄生虫怎么防”“致敏物怎么管”都讲得明明白白。就像新修订的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不光要求杀灭蛔虫、弓形虫这些看不见的风险,还明确含致敏物质的原料要单独存、分开产,连生产人员都得先学懂“怎么防交叉污染”。这可不是吹毛求疵——去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数据显示,近三成食源性疾病和原料污染、交叉污染有关,这些“细枝末节”的规定,恰恰堵的是老百姓日常吃饭的“隐形漏洞”。标准越细,就像给食品生产套上紧箍咒,让那些想糊弄事的企业没空子钻。
标准往“实”里落,才能接住百姓的真需求。好标准得接地气,能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坐火车时买份盒饭,总担心“凉了没热透”“放久了不新鲜”,这次新出台的铁路餐食规范就把账算得清:冷链餐食加工日期精确到“时分”,网络订餐从做好到送上车不能超过30分钟,烹饪中心温度必须过70℃。这些规定不是纸上谈兵,郑州铁路卫生监督所专家说要“净菜上车、规范冷链”,就是要让亿万旅客在旅途上吃口热乎饭、放心饭。再看乳制品,过去生乳酸度标准“卡得死”,不少好牛奶因一点酸度差异被浪费;现在调整后,既保住了养殖户的辛苦钱,也让咱们能喝到更多样、更优质的奶——标准贴着实情走,才能既护民生,又帮产业。
标准往“特”里靠,才能暖到特殊群体的心窝子。食品安全不只是让健康人吃安全,更要让特殊人吃对味。这次新国标专门盯着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下功夫:新增了适合肿瘤患者的全营养配方,细化了不同年龄患者的营养需求,连非全营养配方食品的适用人群、配方要求都抠得细。就像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家说的,这标准和今年3月的婴儿特医食品标准接上了“茬”,不管是生病的老人、需要营养支持的肿瘤患者,还是特殊体质的孩子,都能吃到量身定制的安全食品。这哪是冰冷的条款?分明是给最需要关怀的人递上的暖心餐。
说到底,1725项国标、2.3万余项指标,不是摆出来看的成绩单。就像农田里的庄稼,光有好种子不行,还得浇水、施肥、除虫;这些标准也一样,得靠企业真落实、监管真发力、消费者能监督,才能从纸上规定变成桌上安全。要是企业把寄生虫防控当耳边风,监管对超期盒饭睁只眼闭只眼,再严的标准也成了空架子。
食品安全没有终点站,标准落地更得“钉钉子”。32项新国标是新起点,不是终点——只有让每一条规定都扎进生产的各个环节,让每一个要求都落到你我的餐碗边,才能真正实现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安心,不让标准悬空,不辜负咱们对好好吃饭的朴素期待。( 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