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渲染的氤氲、雾气及光影绝佳小路上,穿着崭新“土布”衣服的“村妞”连蹦带跳地赶着一群雪白的鸭子或大白鹅。这场景乍看新鲜,细想却令人啼笑皆非——谁家农民会穿着刚拆封的“土布”下地干活?谁家的鸭子会“随叫随到”集体出栏?这不过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文旅表演”罢了。
文旅热本是好事,但一些地方却走入了歧途。他们不是在挖掘真正的文化底蕴,而是在“智造”文化。所谓“智”,实则是投机取巧;所谓“造”,不过是弄虚作假。这种表演式的文旅,正在以假乱真,误导大众。毕竟,早已失传的东西单凭“想象力”是复制不出来的。
西南某地荒诞的一幕:为了拍摄“传统农耕”照片,组织者让“农民”在已经硬化的田埂上“犁地”。铁犁在水泥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这哪里是在展示农耕文化?分明是在亵渎农耕文明。更可笑的是,这样的照片居然能在摄影比赛中获奖。
江南水乡的造假更显“精致”:他们用鼓风机吹动彩色的渔网,用木板搭成“渔船”停在水泥岸边,再配上专业灯光和烟饼干冰制造的“晨雾”。乍看美轮美奂,细品却毫无生气。真正的渔民文化,是汗水与江水的交融,是岁月在皱纹里刻下的故事,岂是几块木板和红绸带能够替代的?
西北地区的表演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三九严寒中,让演员穿着单薄的“传统服饰”在雪地里写字。这些为了拍摄而拍摄的造假,完全违反生活常识的表演,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扭曲,更是对参与者身体健康的漠视。
这些“智造文旅”的背后,是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在作祟。一些地方官员恨不得一夜之间就把本地打造成“网红打卡地”,于是不惜重金打造虚假景观。他们忘了,真正的文旅魅力在于真实性,在于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生活印记。而穿的大红大绿在农田里“欢天喜地”,鬼都不信。
令人忧虑的是,这种虚假表演正在误导年轻一代。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会以为农民就是穿着戏服在田埂上摆拍的模特;会以为渔民就是在装饰船上挥舞红绸带的演员。当虚假成为认知,真相将无处安放。
文旅发展的正道,在于尊重事实、尊重常识。我们可以创新表现形式,但不能篡改文化本质;可以提升观赏性,但不能违背生活逻辑。真正的文旅,应该让游客看到真实的生活场景,感受到真挚的人文情怀。
那些靠鼓风机和干冰撑起来的“文旅秀”,终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当游客的新鲜感褪去,当摄影大赛的热度消退,留下的只会是一地鸡毛。而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从来不需要刻意表演,它就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世代相传的习俗里,在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智慧的细节中,在自然地流露中。
文旅不是演戏,文化不是Cosplay。我们需要的不是虚假的“智”造,不是“造势”或“PS”,而是对真实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唯有真实,才能打动人心;唯有真诚,才能历久弥新,赢得尊重。(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孙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