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夜,郑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灯火璀璨。当348枚奖牌依次佩戴在年轻工匠胸前,现场山呼海啸般的掌声,不仅献给胜利者,更献给一个时代——一个把技能写进国策、把工匠纳入群星、把劳动视为光荣的时代。
技能之于个人,是改变命运的“金钥匙”。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卢毅,从“省赛落榜”到“国赛逆袭”,用数千次的练习磨出一枚金牌。他的故事再次印证:在技能赛道上,没有“躺赢”的神话,只有“站练”的执念。今天,中国1.7亿技能劳动者中,像卢毅这样的“逆袭者”越来越多,像“全国技术能手”李向前、“高铁研磨大师”宁允展等等,他们用一把焊枪、一支铣刀、一行代码,制造出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
技能之于发展,是撬动转型的“硬支点”。本届大赛设置的106个项目,七成以上聚焦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烘焙艺术创意……每一个赛项背后,都对应一条产业链、一片新蓝海。当选手在屏幕前精准编程,他们调试的不只是机械臂,更是“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齿轮;当香气从烤箱里升腾,他们烘烤的不只是面包,更是消费升级的“味道经济”。可以说,一枚奖牌点亮一个青年,也点亮一条赛道、激活一个产业、托举一方经济。
技能之于国家,是民族复兴的“底气源”。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高铁出海、盾构机向前……当前,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如火如荼,急需“高精尖缺”人才,乡村振兴呼唤“田秀才”“土专家”,数字经济渴望“数字工匠”。举办全国技能大赛,正是要以国家名义向全体青年宣示:技能成才的道路无比宽广,技能报国的舞台空前宏大。当“技能强国”成为时代强音,当“工人伟大”成为社会共识,我们才能真正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把“制造大国”升级为“智造强国”。
让技能之光普照,关键在“破壁”。一要破“身份壁”,推动技能等级与职称、学历双向贯通,让“八级工”与“教授”同席而坐;二要破“待遇壁”,提高技术工人薪酬分配比例,让“多劳者”真正“多得”;三要破“舆论壁”,把镜头、版面、热搜更多留给技能明星,让“打螺丝”也能“打”出千万粉丝。当家长愿意把孩子送进技校,当青年自豪地把“技师”写进简历,当工匠可以凭技能落户、购房、评职称,我们离“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美好社会就不远了。
山一程,水一程,技能之路漫漫;风一更,雪一更,匠心之火熊熊。愿各地各部门以此次大赛为新起点,再出台一批“硬核”政策,再打造一批“高能”平台,再营造一片“肥沃”土壤,让更多青年向往技能、投身技能、精通技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写下属于大国工匠的壮丽篇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席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