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好不容易打到一辆网约车,正要上车,却不知道车门把手在哪里,把乘客和司机急得不行……”
打个车都能社死,想必是如今不少人的尴尬体验。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及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修改单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中涉及了行业所关注的“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并明确规定,“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该操作空间应不小于60mm×20mm×25mm”。
这一举措,无疑发出明确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的信号,也给汽车安全领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更让饱受“坑人”隐藏式车门把手困扰的消费者看到了希望。
随着汽车行业向智能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在传统汽车向智能电动汽车转换的过程中,全隐藏式车门把手成了超跑、家用车的标配。从目前市面上的车型来看,隐藏式门把手一般分为按压弹出式、电控弹出式、触控感应式。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隐藏式门把手其快速流行的主要原因在于,为了减小风阻,从而增加续航里程,同时在与车身融为一体中,提升车辆的整体美感和科技氛围。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众多车企在车辆外观、功能设计上进行创新,无可厚非。但是凡事都有利有弊,虽然这个利很清楚,但是弊端,甚至其背后的风险隐患也逐渐浮出水面。当前隐藏式车门把手的诟病主要聚焦于其不便利和不安全两个方面。从实用性来说,找它在哪里和用它都很不方便,尤其是在冷天,隐藏式门把手常常冻得弹不出来,每次开门都得费好大劲。从安全性角度讲,如果说隐藏式车门把手的不便利,人们尚可忍受克服,但隐藏式车门把手的不安全则绝不能为人们所容忍。这两年多起高速碰撞后起火事故中,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安全隐患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这些交通事故等意外情况下,极其不便利的隐藏式车门把手,反而可能成为逃生、救援的阻碍。尤其是一旦车辆发生严重碰撞或者电路故障,隐藏式门把手可能无法正常弹出,或者对于找不到车门开启位置的乘客而言,这种设计或将延误其逃生时机。这些弊端有必要引起整个汽车行业的正视。
当然也要看到,隐藏式车门把手得以流行风靡,也与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和规范有关。而此次工业和信息化部拟出台《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则有利于补齐对隐藏式车门把手规范不足的短板,促使车企在追求创新和美观的同时,更加重视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当然,推动标准的制定也难免会在车企中引发一些误读,同样也须注意。应当指出此次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技术标准的修订,并未否定车企对外观和科技感的追求,也并未要求非此即彼,而是为了更好引导车企在产品设计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创新和安全之间寻求平衡。在这个问题上,有的车企已经做了很好的表率,如通过设计兼容触控、电容和机械拉手3种开启方式,无论按下按钮、内侧感应,还是拉门把手,都可以打开车门。而且也应看到该标准起草组建议新规的实施日期为2027年1月1日,并设定了过渡期: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自2027年7月1日起需满足全部要求,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则需在2028年7月1日前完成整改。业内认为,这一安排既考虑了安全性要求的紧迫性,也给了企业足够的调整时间。
推动标准的制定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确保标准的有效执行和落实。对此车企须自觉,积极响应标准要求,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大对车企的监管力度。只有如此才能让包括门把手在内的汽车产品在不断被重构的过程,做到好看又安全实用。(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冯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