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未至,酒店价格已闻风而动。数据显示,维也纳酒店节日期间均价同比上涨32.0%,如家达27.1%,汉庭、锦江之星等主流经济型与中端品牌普遍涨幅在15%~25%之间。个别热点地区涨价尤为离谱:内蒙古阿尔山一家汉庭酒店,普通双床房平日仅售100多元,国庆期间报价高达1600元;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店的同类房型从9月的90元左右飙至近1000元,涨幅均超十倍。“每逢佳节必涨价”的老剧本,又一次上演。
供求影响价格是市场规律。黄金周需求旺盛,价格涨点大家能接受,但有的直接涨十倍,还没有选择,这是“随行就市”吗?分明是赤裸裸的“坐地起价”。人们不禁质疑:这到底是正常市场行为,还是盯着刚需出行的人“精准收割”?
同是连锁,高端桔子水晶的平均涨幅约6.2%,而占据交通枢纽、景区周边的经济型与中端酒店,却集体上涨超10%。它们凭什么敢涨?因为这些大型连锁早占了城市核心地段,核心意味着稀缺。它们卖的已不是“一张床、一顿早餐”,而是“离景点近、少走路”的便利权。谁出门不想离目的地近点、省点事?它们正是吃准了你就这几天有空,刚需明摆着。更何况,大多数游客只是“过路客”,又没指望你下次再来,能多赚一笔是一笔。
现在房价变动早已不是老板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平台大数据根据你搜的次数、从哪出发、啥时候订,可能已摸清你肯花多少钱。于是平价房要么被挤到后面,要么用来引流,专推贵的,这算不算逮着信息不对称的机会让你多花钱?
逐利是市场的本能,全怪酒店有失公允。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大家都非得挤在国庆这几天出门?答案很简单:对很多普通人来说,这就是一年里为数不多能跨城团聚、带娃出游的机会。带薪年休假在不少企业仍是纸上福利,请不了假、休不成假,错峰出行谈何容易?于是,回家、团聚、看世界,全压在这短短七八天里。上亿人的需求全挤在这几天,市场无法承载,所谓的“节日溢价”,其实就变成大家“不得不买单”。监管也时常“阳光总在风雨后”。
解此困局,光靠消费者“用脚投票”不现实。得先让带薪休假落到实处,让更多人能自由安排行程,从根子上为黄金周分流。同时,监管应从“马后炮”转向“天气预报”,紧盯节假日价格,对藏低推高、恶意涨价、临时毁约等行为露头就打。必要时,可在热门地区探索房价备案机制,或增加平价供给,例如,高峰时段增设临时性住宿设施等。不能任服务不变、成本没涨,房价却翻十倍的“天价房”一再刺痛公众。
酒店价格涨跌牵动的不只是钱包,还有普通人对公平的期待。健康的假日经济,不该让普通人为住一晚咬牙认下十倍账单。价格回归理性,假期才能回归从容,这需要企业自律,更需要制度托底。当诗与远方不再被“天价房”拦住去路,我们的节日,才能成为诗与远方的开始。(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高家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