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将至,为巩固拓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中央纪委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国庆中秋期间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严纠治“四风”的通知》,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监督检查,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
“四风”问题是作风问题的集中表现,它涵盖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多个方面,形式主义让工作浮于表面,不注重实际效果;官僚主义使干部脱离群众,高高在上;享乐主义导致干部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奢靡之风则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败坏社会风气。
“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今年8月,全国共查处省部级领导干部问题4起,查处地厅级领导干部问题103起,查处县处级领导干部问题1446起,查处乡科级及以下干部问题25285起。这些问题不仅违背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更伤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持之以恒地纠治“四风”,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新时代,党中央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下仍有一些“四风”问题从明面转向暗处,变得更加隐蔽复杂。如公款吃喝转向“吃公函”“吃老板”,公车腐败演变为“私车公养”“挂靠长租”等新形式,还有借婚丧喜庆敛财、公款旅游、私设“小金库”发放福利等行为反复出现。这些问题改头换面,以看似合理的形式出现,给识别和查处带来了更大难度。但也正因为“四风”问题的这些特性,决定了纠治“四风”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然而,“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其往往在看似根治后又突然出现、并异化。部分干部在高压态势下虽暂时收敛,但一旦监督放松便可能反弹,还有一些存在“小事小节论”“行业特殊论”等错误思想,这些都增加了“四风”问题的根治难度。
解决“四风”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具体来说,就是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如对于公款吃喝转入隐蔽渠道的情况,要加大对“吃公函”“吃老板”这类现象的排查,健全公务接待管理机制,严格把控审批和报销环节;对于“私车公养”“挂靠长租”等公车腐败新形式,可借助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加强监管,建立公车使用台账,定期审查行驶路线和费用开销。
当然,解决“四风”问题,更需要以持之以恒的韧劲,来实现标本兼治的长期效果。一方面,要持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堵塞制度漏洞,让“四风”问题无机可乘;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权力观,从内心深处抵制“四风”侵蚀,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每逢节假日期间,部分地方都会公开通报关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如违规收受茅台酒、套取公款用于吃喝、违规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安排的宴请等,这些典型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对党员干部形成了有力震慑,让其深刻认识到“四风”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同时提醒着每一位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警醒,严守纪律红线。
“四风”反映作风,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纠“四风”上一直吹响“冲锋号”,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与勇气,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真正将好作风成为习惯自觉,持续推动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向好向善。(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涵泽、王绮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