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纸质火车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的消息,让同学们的朋友圈成了怀旧现场。大家晒出泛黄的票根,背后是奔赴大学的第一次远行、是去见异地恋人的忐忑、是寒暑假归家的温暖。我们怀念的,其实不是那张纸,而是它背后那些攥在手里的确定感。如今在大学校园里,“老派”早已不是贬义词,从手写信代替微信消息,到周末和朋友逛老菜场而非网红商圈,我们这群被数字浪潮裹挟的年轻人,正悄悄用老派的方式,为悬浮的校园生活锚定方向。
“老派”的复兴,是对碎片化生活的温柔反抗。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生活在前所未有的便利中,却也陷入前所未有的迷茫。我们看似掌握着海量信息,却总在信息洪流里感到空虚。算法推送裹挟着我们的注意力,社交软件把感情变成可量化的匹配游戏,就连学习也难逃绩点竞赛的工具化命运。老派生活让我们在失控的节奏中,找回一点掌控感。比如放下手机去公园发呆20分钟,比如写手账、学编织、用胶片相机拍照,甚至只是约个人散步聊天。这些不是拒绝效率,而是渴望在快节奏里,留一段能沉下心思考的时光。
“老派”的内核,是对真实连接的迫切渴望。大学阶段的我们,正处在人生的过渡期,学业的压力、未来的迷茫,让我们格外需要稳定的情感支撑。项飙曾说“悬浮成为一种普遍的生存状态”,在校园里,这种悬浮感同样存在。社团关系的流动、备考周期的紧张、实习机会的不确定,都让我们渴望抓住些实在的东西。就像老派约会在情侣间流行,不再是打卡网红餐厅拍精修图,而是压着校园的石板路聊天,在操场边分享一副耳机听歌,这种不被镜头绑架的相处,反而让感情更扎实。
“老派”不是复古怀旧,而是为未来积蓄力量。有人说我们追捧老派是逃避现实,可真正的老派从不是退回过去。我们写手写信,会拍照发给对方存档;我们逛老菜场,会用手机记录新鲜的食材价格。我们爱的不是老的形式,而是藏在其中的认真与专注。写一封信时会反复斟酌字句,逛菜场时会用心挑选晚餐的食材,这种对生活的投入,正是对抗迷茫的底气。就像海德格尔说的“回归是为现代找行走的基础”,我们在老派里找回的,是面向未来的笃定:不管世界多快,都能守住自己的节奏,用认真的态度过好每一天。
从宿舍书架上的纸质书,到抽屉里的手账本,老派早已融入我们的校园生活。这份选择,不是逆势而行,而是我们在快时代里的清醒——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道如何在变化中守住不变的真诚与热爱。毕竟,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追着潮流跑,而是在浪潮里,为自己搭建一片安稳的小天地。(南京理工大学 王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