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仿古小镇,何以“仿”形丢魂沦为复制品?

2025年09月29日11:25

来源:大河网

近年来,多地热衷建设仿古小镇。一些建设时被视作“明星项目”的仿古小镇,如今却成为“城市伤疤”。今年以来,人民日报记者持续关注湖南、四川、重庆等地发现,多地仿古小镇遇冷——一边是各地扎堆儿建,当初喊着“明星项目”的口号轰轰烈烈开工;一边是如今冷冷清清,湖南桃花源古镇那样的地方,主街上就几家店开着门,院子里荒草都长半人高,好好的地儿荒着,成了没人疼的城市伤疤。这冷热之间的落差,哪是一句“生意不好”能说清的?

仿古小镇的困境,根源在于建设初衷的错位。一些项目披着文旅外衣,内核却是快进快出的地产逻辑。地方求发展心切,与开发商一拍即合,签下模糊协议,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政绩和经济效益。于是,推土机轰鸣,复制粘贴式的建筑拔地而起。然而,这种忽视在地文化基因、脱离本地消费环境的速生模式,注定是脆弱的。一旦短期回报不及预期,资金链紧张,项目便极易烂尾或遇冷,留下闲置的土地、失衡的公共服务和受损的政府公信力,最终成为烫手山芋。这哪里是在建设古镇?分明是在制造新的现代废墟。古镇的灵魂,岂是钢筋水泥和仿古构件能够堆砌出来的?

但咱也别光说问题,好例子就在眼前——河南洛阳的洛邑古城,人家咋就逆势火了?不是房子盖得比别人气派,而是抓住了文化体验这个命门。当地挖汉服文化,不只是让游客看看汉服,而是从游客的角度琢磨:想穿汉服拍照?有地方租、有地方妆造;想感受汉服文化?有巡游、有雅集,让你实实在在沉浸式玩进去。老城区融媒体中心的乔永峰说“生命力不在仿古建筑本身”,这话戳中了要害。就像人得有灵魂才鲜活,古镇也得有文化内核才动人。你挖的是本地独一份的文化,做的是游客能参与、能记住的体验,这样的古镇,游客才愿意来、愿意再来,才火得起来、火得长久。

古镇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承载的活态文化。未来的仿古小镇建设,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思维,转向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意味着,规划者需要沉下心来,像考古学家一样探寻地方文脉,像艺术家一样匠心独运,而不仅仅是像开发商一样计算容积率和回报周期。要善于将地方特有的民俗、技艺、饮食、故事等文化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让静态的建筑因为鲜活的文化内容而活起来。同时,运营管理也需精细化、长效化,注重与当地社区的利益联结,让居民成为文化传承和分享的主体,而非旁观者或牺牲品。如此,仿古小镇才能从冰冷的复制品,蜕变为有温度、有故事、有生命力的活态文化遗产,真正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话用到古镇建设上再合适不过。古镇旅游不是没市场,2024年的报告显示93.4%的人都去过古镇旅游,这潜力大着呢!关键是别再走“丢魂逐利”的老路,别再把古镇当成圈钱的工具。要沉下心来,好好琢磨本地的文化根脉——是老手艺,就搭平台让手艺人发光;是老故事,就编排出游客爱听的节目;是本地习俗,就搞成能让游客参与的活动。把文化挖深了、做活了,让古镇有自己的脾气、自己的味道,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品,才能真正抓住游客的心,才能让古镇从遇冷变升温,从城市伤疤变成城市名片。这路看着慢,却是真正能走长远的路。(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孙华峰   编辑:任昱炎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