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从《大宋词人传》看历史地理的当代回响

2025年09月29日11:26

来源:大河网

当《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在央视一套的镜头里展开北宋画卷,晏殊在南京应天府的书斋中沉吟,李清照自东京开封府的深巷里走来——这些场景不仅唤醒了观众对宋词的审美记忆,更意外揭开了一个有趣的历史地理谜题:北宋人说的“南京”原是今日河南商丘,“北京”则指向河北大名,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四京之中三京均在河南境内的特殊格局,恰似一把打开时空隧道的钥匙,让当代人在地名的古今错位中重识历史。

  这种地理认知的时差,在节目沉浸式实景演绎中展现得尤为生动。当镜头掠过东京开封府的御街,现代观众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清明上河图》的繁华盛景,而对柳永这样的词人而言,这座“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都城,既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名利场,更是他们科举之梦的起点与终点。御街两侧“许市人买卖于其间”的热闹景象,与词人笔下“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的细腻描写,在节目镜头中完成了跨越千年的互文。

  作为北宋四京之一的西京洛阳,在《大宋词人传》的地理叙事中占据着特殊分量。这座拥有十三朝建都史的古都,其宫殿群规模仅次于东京开封府。节目中范仲淹在此献《四论》的场景,正是对洛阳政治备胎角色的精妙隐喻——当东京深陷党争漩涡,士大夫们常以洛阳为避风港,形成洛党与蜀党、朔党的政治分野。这种特殊的政治地理属性,让洛阳成为宋词中独特的“第二都城”意象,欧阳修晚年退居洛阳撰写《新五代史》时,笔下“洛阳地脉花最宜”的句子,既是对牡丹花城的实景描摹,也暗含着对政治中心的遥望与疏离。节目组特别还原的洛阳宫大庆殿遗址,其残存的夯土台基仍能勾勒出“九五至尊”的建筑规制,与词人“曾是洛阳花下客”的怅惘形成历史的复调。

  地名作为文化基因的载体,在《大宋词人传》中完成了奇妙的当代转译。南京应天府(今商丘)作为赵匡胤的龙兴之地,其“南京”之名承载着赵宋王朝的正统叙事,而节目中晏殊在此写下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恰以个人命运的无常消解了政治地理的庄严。应天书院内复原的宋代讲堂,案几上摊开的《论语》残卷,与晏殊词中“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意境形成时空叠印。北京大名府(今邯郸大名县)作为防御契丹的军事重镇,在辛弃疾“烽火扬州路”的词句中化为永恒的战地记忆。节目通过军事沙盘演示,清晰呈现出大名府“控扼河朔”的战略地位,让观众理解为何寇准会在此留下“坐镇北门”的佳话。当镜头扫过开封龙亭公园保存的宋代皇宫遗址,与柳永词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的描写相互印证,观众突然读懂:原来宋词里的“西北望长安”,不仅是文学意象的叠加,更是真实地理空间中的家国遥望。

  当我们在弹幕里争论“北宋北京在哪”时,《大宋词人传》的价值已然超越了文化普及。它用“AI赋能文旅体验”的创新形式,让地名成为打通古今的媒介——今天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遗址,仍能让游客在断壁残垣中触摸晏殊批阅的卷册;河北大名的宋代城墙遗迹,犹可听见寇准巡城时的甲叶铿锵;而洛阳龙门石窟的宾阳三洞,节目通过三维重建技术,让游客看见苏轼当年题写“龙门”二字时的凿刻现场。这种历史地理的现场感,正是节目最珍贵的馈赠:它让我们明白,每个看似寻常的地名背后,都埋藏着文明的密码,而读懂这些密码的过程,就是与历史对话的开始。

  从东京到西京,从南京到北京,四京的地理拼图在节目中缓缓展开。当观众为“原来宋朝也有北京南京”而惊叹时,《大宋词人传》早已完成了它的文化使命。在地名的时空折叠中,我们不仅看见词人的命运轨迹,更照见文明传承的隐秘脉络——那些刻在土地上的名字,终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图腾。(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钱程)

责编:孙华峰   编辑:任昱炎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