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绪价值”点亮心灵“第二故乡”

2025年09月29日11:28

来源:大河网

当铁路部门宣布国庆中秋假期运输于9月29日启动,预计2.19亿人次客流时,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浮出水面。在携程平台上,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远途目的地的搜索热度同比上升60%,“躺在酒店床上看日照金山”等特色体验搜索量暴涨,天津当地多家酒店推出入住即体验相声茶馆夜等传统文化活动。当“观光客”转化为“情绪价值体验者”,中国旅游市场正在向“场景+文化+体验”的复合型转变。

AI图片

需求转向催生变革,让“情绪价值”需求迸发。过去,人们总以为旅游就是去看没看过的风景,热门景区人满为患。这种只能匆匆瞥一眼的景点体验,让很多人感到疲惫和失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执着于那些耳熟能详的热门景点,而是转向一些小众、宁静的地方。马蜂窝大数据显示,“十一去哪人少”问题搜索热度大涨200%,阿尔山热度飙升340%。在广袤的草原上骑马驰骋,感受风在耳边呼啸;泡在温暖的温泉里,忘却生活的烦恼。这些地方或许没有那些著名景点的华丽外表,但却能给人带来一种直抵心灵的慰藉,成为都市人逃离“班味”、重获生活掌控感的“精神原乡”。

供给创新激活体验,让“场景共创”魅力尽显。铁路部门在德阳至喀什、成都西至额济纳等线路开行“熊猫专列”“新东方快车”等品牌旅游列车。除此之外,星空列车扑面而来的是非遗工艺带来的审美震撼,皮影、糖画等非遗手工体验,民乐、相声等各类文娱活动轮番上演。这些列车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变成了移动的旅游体验空间。这种创新的旅行方式,让长途旅行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成为一种享受。旅游景区也在积极转型。桂林猫儿山“窝囊漂”以慢节奏、松弛感备受追捧,广西大新县明仕田园将农房改造成艺术民宿,游客可插秧割稻、做糍粑、看篝火,深度参与其中。这些创新的旅游产品和场景,让游客不再是被动的观光者,而是成为旅游体验的参与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旅游的乐趣。

文化觉醒唤醒认同,让“情感共鸣”价值升华。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旅游已经从单纯的“看风景”转化为“品文化”“悟人生”。游客们不再满足于在景区门口拍张照就走,而是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他们愿意为“敦煌壁画修复体验”支付溢价,因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感受到千年文化的厚重与传承的责任;他们热衷于“跟着非遗游中国”,因为在非遗文化的交流中,他们能够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找到自己的文化根脉。这种对文化的追求,也让旅游成为一种情感认同的方式。

“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未来的旅游产品,卖的不是床位和车票,而是让大家重获生活掌控感的魔法。旅游的目的地,不再是地理坐标的堆砌,而是能够安放疲惫灵魂的“第二故乡”。能打动人心的,永远是那些充满温度的情绪价值体验。(杨岚绮) 

编辑:何心悦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