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创新推出“政府主导、自主经营、家长参与、智慧监管”的校园食堂运营模式。一批批学生家长走进学校后厨化身“食堂守护人”,用“妈妈般的标准”守护学生餐盘,用“妈妈般的温度”温暖校园餐桌。“妈妈食堂”招募聘用学生家长帮厨,该模式已覆盖全区16所公办中小学,惠及学生3万余人。“妈妈食堂”不仅破解了学校餐饮管理难题,更构建起一套基于亲情纽带的内生监督机制,成为家校共育的生动实践。
“妈妈食堂”的香味儿,估计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久久难以忘却的成长香甜。“妈妈食堂”里,永远都是家长对孩子健康成长最在意、最关切、最贴心的温暖。安全、可口、健康、营养,也是每个家长给孩子最安全的“成长营养餐”。学校学生餐厅化身“妈妈食堂”,孩子们吃上安全可口的“营养餐”,注定是可感可及的爱与温暖。
事实确实如此,在“妈妈食堂”管理模式下,学校发出帮厨“招募令”,符合条件的家长进入学校餐厅,以帮厨工身份,或作食材“安检员”,或作择菜洗菜工,或直接操勺挥刀担任“大厨”,从原来的校园餐饮旁观者,一举成为“妈妈食堂”的直接参与者和管理者,背后的一举多得效应,正让“校园餐”以安全营养的“正容”示人,并真正成为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营养大餐”。
一方面,家长变身帮厨工和大厨,让具备餐饮专业手艺的家长有了用武之地,让全职家长找到了家门口就业驿站,这对于家长而言,是就业选择的善意。而看着孩子成长的就业,也注定更有现实意义和切实可感的育人价值。
另一方面,“妈妈食堂”让家长从校园餐“局外人”变为参与餐饮实际操作管理的“局内人”,其监督意义和价值更值得期待。过去,学校餐饮多采取外包和自营方式进行,尽管餐饮公司、厨师团队运营规范,但“味道单一”“缺乏温度”等,常常使学校餐饮陷入学生不爱吃、家长不放心、社会不满意的被动和尴尬。同时,相对于学生餐饮安全而言,学生和家长才最有发言权和监督权。但如果不建立在知情基础上,所谓的发言权和监督权不啻一句空话。
所以,尽管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相继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出台了校园配餐服务国标、学校食堂大宗食材采购验收管理工作指引等,明确家长的家督监管责任,同时一再强调要通过学校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家委会、家长陪餐等方式,让家长参与监督确保校园餐安全。但囿于各方面因素影响,家长参与校园餐监督监管多停留于碎片化、被动化、浅表化和学校场景预设化等状态,不仅监督难见效,个别学校不断出现的校园餐不安全事件,更让人难以心安。
“妈妈食堂”让父母亲自参与食材选购、质量把关、菜品炒制,甚至可以近距离观察体验餐饮质量和孩子就餐状况,不管是从餐饮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督、沉浸式监管角度,还是从掌握孩子就餐状况、及时沟通做好营养教育和节约饮食教育而言,其意义和作用,都是可圈可点。
学校里“妈妈食堂”的香味儿,可以温暖每一个孩子,但“妈妈食堂”也需要相关制度来托举方更显善意。“妈妈食堂”通过用工方式解决了家长深度参与监督问题,但家长由于素质不一、来源广泛,并非每个人都能担负起深度监督和参与校园餐治理的责任。因此,教育部门、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学校还要在家长选聘、管理、监督、责任机制约束等方面进行完善,让家长深度参与监督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和责任约束。
同时,“妈妈食堂”是一种充满治理智慧和人性温度的校园餐民主监督方式,其自身更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应指导学校从提升菜品质量和师生家长满意度角度发力,发挥好“政府主导、自主经营、家长参与、智慧监督”机制作用,充分引进大数据和智能化手段,辅助家长履行好“妈妈食堂”的员工责任、爱心责任、监督责任、质量责任,进而让“妈妈食堂”的关爱释放得更加完美到位。(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许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