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长江大桥的绵延车流与光谷科创走廊的蜿蜒街巷中,顶着激光雷达“感知眼”的萝卜快跑自动驾驶车辆,正以科技赋能的姿态融入城市交通脉络。作为人工智能与民生出行深度融合的实践样本,它从试点运营迈向常态化服务,既折射出智能交通的蓬勃活力,也提醒我们,真正考验技术生命力的不仅是运行之“快”,更是发展之“远”。
萝卜快跑所带来的智能出行价值,已清晰可见。截至2025年7月,萝卜快跑已在全球15个城市部署,安全行驶里程超1.7亿公里,全球累计订单超1100万次。它以“不拒单、不绕路、定价透明”的特性拓宽了市民的出行选择。平均价格比网约车低一半,车内配备智能显示屏,新一代车型甚至还提供座椅按摩与语音交互功能,显著提升乘车舒适度。更重要的是,其安全性能值得称道,实际出险率仅为人类驾驶员的1/14,多传感器融合系统能在夜间、雨雾等复杂环境中提前识别风险,以精准的技术理性守护道路上的每一个人。
然而,萝卜快跑的“快”也伴随着必须直视的“成长烦恼”。随着运营范围不断扩大,它与现有交通生态的适配矛盾逐渐显现。2024年初以来,武汉城市留言板中关于萝卜快跑的48条留言中,有30余条为投诉,比例超过70%。市民集中反映其无故停车、低速行驶、违规停靠等问题,不少武汉司机幽默地称其为“苕萝卜”。萝卜快跑在行驶过程中“过分礼貌”,其高度保守的驾驶策略在高峰时段极易引发交通阻滞。这些问题背后,暴露出了自动驾驶系统在典型通勤环境中的感知决策瓶颈及与传统交通参与者协同规则的缺失。
要让萝卜快跑真正跑得“远”,就不能只依赖技术单点突破,而必须实现技术迭代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从技术层面,企业需加强本地化训练,针对武汉江湖桥隧密布的独特交通地理优化算法,提升在极端天气和高复杂度路况下的应变能力。在管理层面,交管部门可探索动态限行与实时监控相结合机制,例如高峰时段在商圈、枢纽周边实施弹性管控,并借助萝卜快跑的车载摄像头资源搭建移动感知网络,与交通指挥中心联动,既辅助执法、监测违章,也为城市交通调度提供数据支撑。
此外,还需构筑与之匹配的法律与制度体系。政府部门应推出适应高度自动驾驶运营的专项条例,厘清事故责任认定与赔偿机制,构建政府监管、企业主责、保险托底的三层安全体系,并严格规范数据采集与使用边界,确保公众隐私不受侵犯。唯有实现从技术到治理的协同演进,萝卜快跑才能不仅在速度上“快”人一步,更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当我们展望未来,期待萝卜快跑能够更加流畅地融入武汉的城市节奏,不再是陌生而突兀的科技展示,而是真正可靠、高效、安全的出行伙伴。它应当成为智慧武汉的一张名片,见证人工智能如何深入日常、推动城市迈向更具韧性的未来。从轰鸣的蒸汽机车到无声的电动引擎,再到自主穿梭的智能驾驶,每一次交通变革都是技术与社会反复磨合、共同前进的历程。萝卜快跑所要奔赴的“远方”,正是一座更智能、更包容、更安全的美好城市。(陈博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