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机关大院里的“鞭打快牛”现象,近日被《中国组织人事报》点破,戳中无数职场人的痛点。那些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快牛”,在“能者多劳”的惯性思维下,任务层层加码,担子越压越重。而一旁“慢悠悠”的“慢牛”,却因“能力有限”或“叫不动”,反而落得清闲。这种看似“人尽其才”的粗放管理,危害不容小觑。
透支骨干身心,扼杀队伍活力。“鞭打快牛”最直接的恶果,是过度消耗核心骨干的工作热情与身心健康,导致“疲劳驾驶”,甚至引发职业倦怠。更重要的是,它制造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逆向激励,严重挫伤积极性,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最终侵蚀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成为组织肌体上的“腐蚀剂”。
这种现象暴露出部分管理者“路径依赖”的惰性思维。只图任务完成省心,便“逮着老实人一直用”,缺乏科学统筹、精细管理的意愿和能力。同时,绩效考核的“模糊化”、责任追究的“钝化”,使得“慢牛”缺乏压力,“快牛”得不到应有激励,导致工作分配失准、赏罚失公。
别让“快牛”流汗又流泪,破局关键既要精准施策,更要制度护航。 推行任务清单+能力匹配机制。 打破“能者多劳”的模糊分配,建立清晰的任务台账,根据职责、专长合理派单,确保任务量与承载能力基本匹配,从源头上防止随意“加码”。
强化精准考核+刚性兑现导向。 考核必须突出实绩,量化评价,坚决打破“干好干坏难衡量”的困局。考核结果要与评优评先、晋升提拔、绩效奖励硬挂钩,让“快牛”得甜头、“慢牛”有压力。
探索动态调整+反向监督路径。 对长期超负荷的岗位和人员,要定期评估,及时调整。同时,赋予员工对工作分配不公的申诉渠道,形成对管理惰性的有效制约。
为“快牛”减负“慢牛”加鞭,本质上是要构建一个公平高效、人人尽责的干事环境。唯有如此,才能让担当者无忧,让奋进者有力,真正激活一池春水,推动事业健康前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曹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