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水利部新闻发布会上的那串数字:9.5 万座水库、31.8万公里堤防、200项调水工程,猛一看像一本厚重的工程台账,细品全是浸透烟火气的民生故事。当“世界最大水利体系”的标签被反复提及,真正动人的从来不是世界纪录的光鲜靓丽,而是这些钢筋水泥建筑里藏着的生存智慧与温度。
有人说,现在的水利工程越来越“聪明”。其实,这些工程能立得住、管得久,靠的是技术,更靠“接地气”的守护。白鹤滩水电站的10万多只传感器能捕捉0.1毫米的形变,可若没有巡坝员每天三次的实地检查,再智能的大坝也少了份踏实。山东泗水的“云上运管”APP让小水库实现了远程监控,但张广周们的巡查记录本上,仍一笔一画写着水位变化和坝体裂痕,这才是“连续三年水库无一垮坝”的底气。从中央下拨的120亿元管护资金,到基层河长的2000多次人工巡河,宏大体系就这样拆解成了一个个具体的行动。
当然,水利工程的“功能最全”,从来不是技术参数的堆砌,而是把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都装了进去。在向家坝灌区的输水渠还没正式通水时,宜宾老乡已经算好了一笔账:3.74亿立方米金沙江水,能让51万亩耕地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限,140万人再也不用守着浑浊的井水过日子。黄河边的涵闸改建后,农户发现引水浇地的成本下降了,而远处的监测站里,无人机正在实时回传河势变化数据,为防汛筑牢防线。更妙的是湘河水库的生态补水,不仅浇绿了12万亩农田,还护住了黑颈鹤的栖息地,让干旱河谷里长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解”。
翻看中国水利史,从良渚古坝到都江堰,治水基因里始终藏着“以人为本”的密码,藏着对“安澜”的追求。如今,31.8万公里堤防串起的,不是冰冷的屏障,而是万家灯火的安稳;200项调水工程引来的,不只是水源,更是产业兴旺的希望。国际大坝委员会的专家点赞中国技术领先,却未必知道,那些被赞誉的“智能监测体系”,最终要解决的是农村人的灌溉难题和城里人的饮水安全。
9.5万座水库的水位线,其实是民生的保障线。当我们谈论这个“世界最大”的水利体系时,不如多想想巡库员磨破的胶鞋、建设者晒黑的脸庞、农户丰收时的笑容。这些藏在数字背后的人和事,才是中国水利最硬核的实力——不图虚名,只解民忧。(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