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从清华整治“黄牛”看高校开放中的问题

2025年09月30日10:25

来源:大河网

9月29日,清华大学保卫处微信公众号“平安清华”发布的《关于严禁违规报备、违规载客入校的警示通报》公布了四所学校发生的校内人员违规报备、违规载客入校的情况,部分人员参与“黑导”“黄牛”活动牟利,严重扰乱校园秩序、影响校园安全。清华大学对相关人员做出了依法依规依纪的处理并进行通报。

清华“黄牛”事件并非孤例,高校开放问题层出不穷。作为追求知识的殿堂,高校拥有图书馆、体育场等优质资源,而随着社会对教育、文化、体育等需求的升级,高校开放成为满足这些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高校通过开放校园也可以提升其影响力,履行社会责任。本应该是一件互利共赢的事情,为什么到头来却面临重重矛盾和问题?

这背后折射出深刻的价值迷失与制度考验。校内的教职工本应是校园秩序的维护者,却利用职务便利将报备权限异化为摇钱树;顶尖学府的学生本应坚守学术初心,却为蝇头小利构建灰色产业链。当追求学术的殿堂让位与利益算计,知识传承的神圣性便在铜臭中褪色。更严重的是,当进入高校的机会变成黄牛的漫天要价,公众对高校的信任也在慢慢崩塌。正如网友所言:“大学本是做学问的净土,不该让‘黄牛’坏了风气”。

面对乱象,清华联动公安的“铁腕整治”,彰显了维护校园纯粹性的坚定立场,其治理逻辑兼具法理与情理双重维度。从法律层面看,清华的处理结果精准对应行为性质。两名教职工因涉案金额大、人数多被行政拘留,学生因情节轻重分别受到行政处罚与纪律处分,这种分级处置既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也践行了校方“查实必处、处罚必严”的承诺。更值得肯定的是,学校没有因为“名校光环”而对恶劣事件进行掩盖,而是公开通报案例以儆效尤,这种“家丑外扬”恰恰体现了高校的责任担当与治理自信。而从教育维度来看,处罚兼具惩戒与引导功能。对学生取消保研资格、暂停报备权限,既是对违规行为的警示,更是对价值观的纠偏;而同步推出的“铭史承志・强国复兴”志愿讲解活动,则以正向引导消解灰色空间——当学生志愿者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者,“黑导”问题便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这种“打击 + 疏导”的组合拳,彰显了高校育人与管理的双重责任。

高校开放如何避免 “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精细化管理是破局关键。浙江大学西溪校区,采用“陪伴渐进”模式,遵循“在地共生”视角,找初心,找设计源点,找动态变化的源动力,打破“孤岛”式大学校园的局限,为打造“校城融合”的生态模式提供了浙江样本。同时,还需要凝聚多方合力实现协同治理。清华校方已明确“谁报备、谁负责”的追责原则,有利于根源上的治理,但是也需要加强普法宣传,让师生明确“有偿报备”的法律后果,案例中涉事人员并非

不知规定,而是心存侥幸,这种认知偏差亟待通过常态化教育纠正。想要彻底解决高校开放中的问题,价值引领才是根本之道。高校开放的核心价值,在于让公众感受学术氛围、汲取精神力量,而非沦为“打卡景区”。当清华学子在“实景课堂”中讲述红色故事,当校园资源以合规方式服务社会,“黄牛” 生存的土壤自然会被瓦解。毕竟,真正的名校魅力,永远在于知识的光芒而非门禁的特权。

清华的通报与整治,是对 “学术无小事、规矩大于天” 的生动诠释。高校作为公共资源,理当向社会开放;但开放的前提,是守住安全底线与价值防线。唯有以精细化制度堵塞漏洞,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违规,以正向引领凝聚共识,才能让学术净土不被利益侵蚀,让名校真正成为涵养精神、启迪智慧的文明灯塔。(山东大学 张梦宇)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