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宁,天下平。”一条大河,奔腾不息,既滋养沃野,也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定力。日前,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获悉,近年来,河南持续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以系统思维答好生态卷,用创新实践书写发展篇,为新时代黄河治理交出了“智理”新答卷,实现经济发展“含绿量”与“含金量”同步提升。会议提出,共同抓好大保护 加快建设幸福河。这不仅是“治理”能力的跃升,更是理念的飞跃,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进阶。
“智理”之要,在于视野之“广”,它要求我们跳出“一亩三分地”,下好流域“一盘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过去,我们谈黄河,言必称“治水”,焦点在于驯服波涛、稳固堤岸。如今,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黄河安澜的背后,更呼唤着一种从传统“治理”到现代“智理”的深刻变革。河流的天然流动性、整体性,决定了保护治理绝不能是“各扫门前雪”。你看,河南与山西、陕西、山东携手,签订了黄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这步棋走得妙!它让上下游、左右岸从“背对背”算账变成了“面对面”担当。这就像邻里之间,共同维护流淌过家门前的溪流,水质好了,家家受益;谁造成了污染,谁就得补偿。这种基于市场机制的“生态账本”,盘活了整个流域的积极性,让保护者得益、受益者补偿,真正实现了“共抓大保护”的协同效应。
“智理”之基,在于手段之“新”,它驱动我们以科技创新赋能,让保护治理更精准、更高效。今天的黄河保护,早已不是“人海战术”的简单堆砌。发布会提到,河南统筹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升防洪能力,谋划桃花峪洪水控制工程等重大专题研究,这正是“智理”的生动体现。我们可以想象,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未来的黄河或许能拥有一张“数字孪生”面孔,水情、工情、险情尽在掌握,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精准触达。水质连续5年稳定Ⅱ类,伊洛河入选美丽河湖案例,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科技手段对污染源的精准锁定和治理效果的实时评估。这就像给黄河装上了“智慧大脑”和“千里眼”,看得更清,反应更快,决策更科学。
“智理”之魂,在于发展之“绿”,它引领我们推动产业动能转换,实现“含绿量”与“含金量”比翼齐飞。 保护与发展,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智理”的精髓,在于找到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甚至转化点。河南沿黄地区,传统产业正在“焕新”,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升至24.8%。这说明什么?说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在黄河两岸扎根。当我们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旧模式自然失去市场,绿色、低碳、循环的新产业则焕发勃勃生机。这不仅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我们对这条母亲河未来命运的负责任抉择。
“智理”之果,在于民生之“暖”,它最终要落脚于流域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推动落户“零门槛”,提升城镇化水平;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布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改善县域医院、养老托育设施……这一项项举措,看似是民生补短板,实则是“智理”系统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如果最终不能转化为人民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那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让流域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民生“幸福指数”随生态“优良指数”攀升。小浪底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在新时代转化为“治水为民”的实践,这才是“幸福河”最动人的模样。
万里黄河,气象万千。从“治水”到“智理”之变,折射的是理念的革新、路径的优化和境界的提升。这条路,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统筹协调、系统治理的智慧之路,更是惠泽子孙、福荫后代的幸福之路。让我们携手同行,以更广的视野、更新的手段、更绿的动能、更暖的情怀,共同走好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的这场进阶之旅,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在新时代奏响更加雄浑壮丽的乐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