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国旗飘扬。当我们站在国庆的节点回望,祖国的发展是波澜壮阔的画卷——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每一步跨越都令人心潮澎湃。但对基层党员而言,致敬祖国的方式,不只在宏大叙事里,更在那些关乎百姓冷暖的“小事”中:是村口新修的便民桥、是社区里的养老食堂、是山区孩子背上的新书包、是办事窗口少跑的一趟路。这些“小事”像点点星光,汇聚成祖国“大幸福”的模样,也映照着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
二七广场充满节日的喜庆气氛。白周峰/图
在辽宁普兰店区的唐屯村,我见过最实在的“国庆献礼”。驻村党员带着村民平整土地时,发现独居的王奶奶家门前的土路一到雨天就泥泞难行,轮椅根本推不出去。党员们没等没靠,利用休息时间拉砂石、铺路面,还在路边装了扶手。当王奶奶第一次坐着轮椅平稳出门,拉着党员的手说“现在出门不用愁了”,那笑容里的满足,比任何庆典都动人。这两年,唐屯村的党员们还帮着建了育肥牛基地,让46户农户增收;开了“课后小课堂”,让留守儿童有人管;修了文化广场,让老人们有了跳舞的地方。这些事不大,却让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变好——而祖国的“强”,不正是由千万个这样“变好的日子”组成的吗?
在河南固始县徐集镇赵岗村,村支书蔡伟和党员们的“国庆献礼”,藏在村民眼里的笑意里。2024年蔡伟刚到村时,泥泞路上的杂草能没过脚踝,入夜后路灯全暗,老人出门得揣着打火机照路,党群服务中心的门窗破着洞——这“软弱涣散”的模样,成了党员们心里的“急事儿”。国庆前,党员们攻坚民生:1个月清理5000多米排灌渠解灌溉难题,拆11间违建、植4000株树扮靓道路,装100盏太阳能路灯方便夜行。他们还收回12口被私占的集体沟塘,公开承包给养殖户,化解纠纷又让村集体增收近万元。独居张大爷说:“现在路灯亮到家门口,党员办的都是心坎事儿,国庆过得踏实!”短短8个月,赵岗村摘掉“软弱涣散”帽,医保收缴进全镇前列。蔡伟说:“祖国的好,要让村民在干净路、亮灯下看得见。”——祖国的“实”,正藏在这些解民忧的行动里。
在云南大山里的支教点,95后党员小杨的“国庆礼物”,是孩子们的一张满分试卷。两年前,她主动申请到偏远山区支教,发现孩子们因缺乏课外读物而眼界受限,便发起“图书漂流”活动,动员城市党员捐赠书籍;看到有的孩子冬天穿不暖,又协调爱心企业送来棉衣。如今,孩子们不仅成绩提高了,还学会了用电脑查资料,眼里多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小杨说:“国庆的时候,孩子们给我唱《我和我的祖国》,虽然跑调,却是我听过最动人的歌。祖国的未来,不就是靠这些孩子吗?我们多做一点,他们就能走得更远。”这小小的支教点,承载着祖国“强起来”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就藏在这些“被点亮的眼睛”里。
其实,对祖国的致敬从不需要轰轰烈烈。对基层党员来说,把村民的“急难愁盼”当成自己的事,把社区的“琐碎小事”当成要紧的事,把群众的“期盼眼神”当成奋斗的目标,就是最实在的“国庆献礼”。因为我们知道,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我们党的每一次奋斗,都是为了让这份向往照进现实。
这个国庆,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中传递温暖:陪社区老人唠一段家常,帮农户对接一个销售渠道,给留守儿童讲一个励志故事。这些“小事”像涓涓细流,当千万溪流奔涌,便汇成了“民生幸福”的长河。这长河里,流淌着党员对祖国最深沉的眷恋,也滋养着祖国蓬勃生长的沃土。愿我们常念:祖国的美好,既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阔,也有邻里互助、烟火可亲的温情;我们的奋斗,既要追逐时代的宏大叙事,更要书写身边的温暖篇章。(王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