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照耀苏轼举杯独酌、追问苍天的,是这轮月;百年前,照亮我们祖辈分食瓜果、闲话家常的,是这轮月;今夜,穿行于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从摩天大楼的缝隙中洒落的,依然是这同一轮月。
月亮没变,我们变了,我们所处的世界变了,我们过节的方式变得前所未有的“松弛”。
而当我们追溯这份中秋情愫的源头会惊奇地发现,那遥远的神话原乡就在我们脚下的中原大地。
1964年,河南南阳一座魏晋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块珍贵的“嫦娥奔月”画像石。画面上,人身蛇尾的女子向着一轮圆月飞升而去,月中有蟾蜍伏卧,周遭云气缭绕、星辰点点。
这份源自远古的文化想象,如今正以可感、可知的方式融入河南人的当代生活。在开封清明上河园,当《大宋·东京梦华》的乐章响起,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境便化作眼前的实景。游客身着宋装,信步其间,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入景”的剧中人。
团圆始终是中秋不变的灵魂。在中国的文化记忆里,团圆必须是物理上的在场。家人围坐,分食月饼,才算圆满。这种执念至今仍驱动着每年节前千万人次的“朝圣式”迁徙。据媒体报道,今年双节期间,仅国铁集团郑州局就预计发送旅客983万人,日均发送旅客81.9万人。
但对更多人而言,回家是一张抢不到的车票、一次请不下的假。于是,一块小小的屏幕承载了“云团圆”的乡愁。可它有多便捷,遗憾就有多深。手机屏幕,像一扇窗,又像一堵墙,可以传递影像和声音,却无法传递家庭的真实温度。
我们该如何表达对家庭的珍视与牵挂?中原大地的一家企业,用一场盛大的仪式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
活动现场(来源:红星新闻)
前不久,位于长垣的河南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其一年一度的“中秋孝文化节”再次备受瞩目:公司宴请员工、员工父母及合作伙伴近两万人,创始人崔培军亲自为员工父母献上节日礼金,现场发放现金总额超千万元。
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温情,更是一种聪明的文化实践,它将对员工的关怀延伸至员工家庭,用最传统的“孝道”凝聚起最现代的向心力,深刻诠释了根植于中原大地的价值坚守。
这样的例子值得点赞,也让人心里暖。
中秋的变化,也直观体现在舌尖的滋味里:信阳的厂商将毛尖茶融入月饼,郑州的企业推出益生菌月饼,更有河南博物院别出心裁的“考古盲盒”月饼。
月饼可以不吃,但不能不送,更不能不晒。毕竟,它不仅是家庭团圆的信物,更是我们连接彼此、分享生活乐趣的社交话题。
如果说,以上种种还是对传统的现代演绎,那么,当中原儿女将目光投向星辰大海,上演的则是一场将神话变为现实的硬核故事。
曾几何时,广寒宫的故事里是嫦娥日复一日的寂寥。但当“嫦娥”系列探测器飞向月球,当“祝融号”火星车奔赴苍穹,那个关于别离的传说便升华为关于探索与复兴的民族传奇。
而这传奇的背后,离不开“河南制造”的支撑,郑州、洛阳的航天科研院所,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首位在轨超200天的航天员陈冬,以及新一批航天员陈中瑞……中原儿女正以全新的方式续写着奔月梦想。
是的,一切都在变——从过节的方式,到团圆的定义,再到我们讲述的神话。
然而,当我们穿透这纷繁变化的表象,会发现那轮明月所回应的,始终是我们内心最本真、最永恒的需求:渴望连接、渴望祝愿、渴望美满。
不论身在何方,当你抬头看月亮时,也会希望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你爱的人,也看着同一轮月亮。光落到你身上,也落到他们身上。这种情感是古人传递给我们的思维方式。
这或许就是节日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在为生活奔忙之外,还有一片深沉的美与宁静值得为之心安。
今夜,无论你和谁在一起,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请抬头看看月亮。(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程 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