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过后,包装精美、寓意团圆的月饼,一夜之间从“宠儿”变为“弃儿”。那些卖不完的月饼,都去哪儿了?记者探访了解到,未销售完的月饼通常有特价出清、福利赠品、返厂重制等多种处理手段。
月饼作为中秋节的象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家庭情感。然而,在节日的喧嚣过后,大量的月饼滞销或剩余成为商家和消费者共同面临的难题。而目前市场上对于未销售完月饼的常规处理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月饼滞销等压力,但其中潜藏的食品安全风险和资源浪费问题不容忽视。这不仅仅是一个市场经营的问题,更关乎食品安全、资源利用以及社会责任。
毋庸讳言的是,目前我国在月饼处理和作废环节还缺乏系统的处理标准和强力监督。比如尽管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曾联合发布过关于月饼生产经营的有关规定,也明确了月饼经营者应当保证月饼的质量,不得制售假冒伪劣月饼,严格月饼保质期,对过期、霉变月饼要及时退市和销毁,切实对消费者负责,但对于处理和作废的具体细节并未做出明确规范。再比如今年4月1日实施的新版《月饼质量通则》,虽然也提高了月饼的生产标准,但在处理和作废方面同样存在空白。法规的不完善、不明确乃至缺失,导致了月饼处理和作废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给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也正因为此,月饼处理和作废的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明确月饼处理和作废的具体标准和流程。这包括月饼的回收、销毁、再利用等各个环节,以及谁负责销毁、谁负责监督销毁、如何追溯销毁等具体细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月饼处理和作废的合法合规,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其次,需要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督力度。监管部门应定期对月饼市场进行检查和抽查,特别是对于滞销月饼的去向要进行重点监督。要建立月饼回收上报制度,要求月饼商家定期将回收销毁情况上报监管部门,确保每一块月饼都能得到妥善处理。同时,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要依法进行严厉处罚,以儆效尤。
在月饼处理和作废的过程中,还应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对于未过期和过期但未变质的月饼,可以通过加工成饲料、肥料等方式进行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对于发霉变质的月饼,则要进行集中销毁,防止流入市场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同时,鼓励企业采取环保的处理方式,如使用生物降解材料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对于家庭而言,也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处理意识。月饼作为应景的食品,不宜过量购买和囤积。对于吃不完的月饼,可以尝试多种吃法,如自制窝头、八宝饭、甜煎饼等甜品,或者将月饼馅料用于其他烹饪中。如果月饼保质期过了,可以考虑将其发酵制成养花、种菜的肥料,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做好月饼处理与作废“后半篇文章”,不仅需市场主体自觉,更需法规约束和强力监管,以及消费者观念的转变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月饼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对此,上海市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他们曾督促各食品监管部门重点监督滞销月饼的去向,要求月饼商家对过期月饼采取“毁形”处理,并建立“月饼回收上报制度”。这种做法不仅确保了月饼处理和作废的合法合规,也提高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余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