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映像中国:何以书写不息的光影史诗?

2025年10月09日11:43

来源:大河网

这个国庆档,电影市场又火了。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10月8日15时44分,2025年国庆档电影总票房(含预售)已突破18亿元。《志愿军:浴血和平》《731》《刺杀小说家2》位列前三。这光影里的中国,不只是银幕上的故事,更是连着烟火人间、牵着文旅消费的“活史诗”——它既让我们看见过去的山河,也让我们走进当下的生活,更把“看电影”变成了“过日子”的一部分,是一个文化大国在光影交织中的新时代叙事。

书写光影史诗,首先要让故事照见生活的真处。电影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融入一个国家的生活图景。今年国庆档的亮眼表现,首先源于内容创作的集体突破,从“讲故事”到“讲好故事”。不同类型影片各展所长,满足着观众日益多元的审美需求。历史片不再满足于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人性的微光。《志愿军:浴血和平》在展现战场硝烟的同时,也将镜头对准了谈判桌上的智慧较量。那158次大会、733次小会、历时747天的停战谈判,本身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影片结尾,12位九旬老兵的名字缓缓浮现,这一刻,历史从教科书上站立起来,有了温度,有了面孔。喜剧片在笑声中注入思考。《浪浪人生》中坐上轮椅的“大哥”,开启“人生困难模式”后,与家人共同面对的温情故事,让观众在笑声中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这种笑中带泪的朴实情感,恰恰是普通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奇幻片则大胆构建东方美学体系。《刺杀小说家2》中的云中城烟火、燃烧飞龙,不是好莱坞大片的简单模仿,而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创新表达。这些作品共同证明:打动人心的故事,始终是文艺创作的核心。

光影史诗的分量,从来不止在银幕里。电影产业的边界正在消失,一种全新的消费生态悄然形成。这个国庆,“为一部电影奔赴一座城”成为新潮流。重庆渝中区因《刺杀小说家2》三天接待游客56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53亿元;江西横峰影视基地日均客流量同比增长50%以上;福建泉州石狮的十里黄金海岸游客增长近30%。这些数字背后,是电影作为流量入口的强大动能。小小的电影票根,正在变身“消费通行证”。在浙江,凭票根可享景点、商圈优惠;在江苏,“电影+民乐表演”“电影+非遗美食”的创新模式,让影院赚人气、非遗得传承、观众享实惠。这不再是简单的“影视取景地打卡”,而是电影IP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耦合。

科技赋能,从“观看”到“沉浸”。技术革命正在重塑电影的艺术语言与体验边界。今年的国庆档,科技不仅是制作工具,更是叙事本身。《刺杀小说家2》采用IMAX特制拍摄,构建起现实与异世界对峙的视觉体系。这些技术应用,让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故事的参与者与体验者。在更广阔的视野里,中国电影工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青岛东方影都、浙江德清博采AI虚拟影视基地、上海科技影都,这些新型制作基地不仅是电影的“生产车间”,更是文化创新的策源地。它们推动中国电影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在AI技术爆发的临界点上,为中国电影赢得宝贵先机。

当然,要让这光影史诗唱得久、走得远,得把“临时热闹”变成“长久机制”,补好眼下的小短板。现在“跟着电影去旅游”火了,但问题也不少。相关调研显示,39%的人不知道票根能换优惠,超六成没享过附加服务;中小商户要么不懂咋参与,要么担心赚不到钱;电子票跨平台兑换还麻烦,想凭票根打折得跑好几个地方。这些坎儿不迈过去,热闹劲儿容易过去。这反映出 “电影+文旅”模式尚在起步阶段。消费者习惯尚未普及,企业认知与参与度有限,目前尚未建立公平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许多中小商户对参与方式不够了解,参与意愿不足。技术应用也存在瓶颈。电子票跨平台兑换相对繁琐,影响了用户体验。如何让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内容消费,让“小票根”持续释放“大能量”,仍需持续探索。

说到底,映像中国的光影史诗,从来不是拍几部大片那么简单。它是让电影里的英雄故事,变成景区里可触摸的历史;是让银幕上的烟火日常,变成街巷里能尝到的滋味;是让一张小小的票根,连起影院、景区、餐馆、民宿,变成老百姓过日子的实惠。你看,《志愿军》让我们记住先辈的热血,《刺杀小说家2》让我们看见中国的奇幻想象力,《浪浪人生》让我们珍惜家里的温暖,而这些故事又引着我们走出去、体验去、消费去——这才是真正的“大视野”:不只是在银幕上写中国,更在生活里活中国。未来的光影史诗,就该这样:让故事扎进人心,让IP联动生活,让机制保障长远,让每一张电影票,都成为连接文化与生活、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让我们在光影里看见中国,更在生活里爱上中国。(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