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多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反映称,10月5日晚,在湖南张家界天门山景区乘坐索道缆车时被困。有游客吐槽当时被困轿厢,悬在半空中1个小时。还有游客表示,运行过程中索道多次停顿,人仿佛在高空中“荡秋千”。仅此,@张家界天门山5A景区发布了情况通报,并表示向各位游客真诚致歉。
当你在张家界天门山,乘索道而上,本想揽云天胜景,不料竟作空中“囚徒”。缆车悬停1小时有余,轿厢化秋千,游人成摆锤……此情此景,景区一句“对不起”就能弥补吗?
细察此事,颇多蹊跷。故障发生于暮色四合之际,排除耗时近八十分钟。更堪忧者,游客反映索道运行中屡有顿挫,显然不是突发事件。想那万丈深渊之上,铁索吱呀作声,轿厢随风摇晃,其间惊恐岂是平地候车者所能体会到的?景区通报语焉不详,只言“故障排除”,却未道破何等病灶竟让载人飞轿成了惊魂吊篮。
缆车“带病”上岗,实乃行业痼疾。某些景区平日疏于检修,遇小恙则敷衍塞责,待大疾方仓皇应对。索道钢缆若人体血脉,驱动系统如心脏枢纽,任何细微隐患皆可酿成弥天大祸。过去,海外缆车坠亡之惨剧犹在眼前,今朝天门山“荡秋千”事件又敲警钟。莫非真要等到轿厢变棺椁,才知安全二字重千钧?
尤可叹者,事后致歉已成套路。声明文辞恳切,整改誓言铿锵,然而,风暴过后,往往一切照旧。这般“道歉—遗忘—再犯”的循环,恰似给缆车涂脂抹粉却不顾其内里锈蚀。游客要的岂是出事后的鞠躬赔笑?他们要的是乘轿前的万分稳妥,凌空时的绝对安心。
《淮南子》有云:“防患于未然”。当缆车变病轿,美景成险境,损害的不仅是游客体验,也是人们对安全底线的信任。
根治此疾,须下猛药。一要彻查病源,将索道“病历”公之于众;二须建立检修档案,让每个螺丝的拧紧日期都有据可查;三当完善应急机制,莫让“高空秋千”再现江湖。监管部门更应执铁尺、量底线,对屡教不改者,坚决亮红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