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我们常能听到一些干部言辞恳切、表态迅速,令人一时振奋。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实干实绩是最有力的回应。当承诺悬在半空、蓝图止于纸上,再动听的“说得好”也难免沦为空洞的回响,与群众期盼、事业发展相去甚远。

表态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表态和落实脱节。有的光表态不落实,对上级部署“坚决拥护”后便束之高阁、抛之脑后,工作“不催不动、久推不动”,迟迟不见起色成效,汇报材料里“一切顺利”,深入现场却“一片狼藉”。有的表了态乱落实,脱离实际、机械执行,搞“上下一般粗”的照搬照抄,甚至急于求成、简单粗暴,为追求“显绩”而搞“一刀切”。这种“会说不会做”的怪象背后,体现的是言行不一、执行变味,背后反映的是干部能力素质的失衡、政绩观的偏差。
“说得好”是能力,“做得好”才是硬核实力。言出必行,行胜于言。干事创业,关键在于做出实效、做出担当。说得再多,若无行动支撑、实效印证,也不过是空中楼阁。要把抓落实作为衡量工作的首要标准,准确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把握实情,将顶层设计细化为具体的“施工图”“进度表”,以严谨细致的作风精准施策、精细管理,将时间和精力倾注于研究工作、破解难题,真正把“唱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做功”。抓落实,贵在自觉、难在坚持。抓而不紧,等于没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要涵养一抓到底的毅力,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对堵点难点要一竿子到底,确保定下的任务件件落地、承诺的事项样样兑现,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说话。
要推动干部善抓落实,就必须让“做得好”成为评价干部最硬的标尺。要鲜明实干实绩导向,用好考核“显微镜”和“透视镜”,坚持“察其言”更“观其行、考其绩”,将评价重心放到重大任务、改革攻坚、应急处突一线的实际表现和具体成果上来,建立可量化、可验证的“实绩清单”,大胆提拔实干担当、实绩突出的干部,坚决调整执行不力、不推不动的干部,真正让“做功”过硬者受重用、得实惠。要优化评价机制,健全常态化、近距离的督查考核机制,大力推行“四不两直”工作法,多到现场看、多听群众说、多关注工作实况和最终效果。要细化容错纠错机制,明确界定探索性失误与违纪违法的政策界限,为敢于负责、勇于创新的干部卸下包袱、撑腰鼓劲,切实打消“洗碗效应”,保护并激发“敢做善为”的内生动力。(郑良琦)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