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媒体时代,一些文旅短视频以蓬勃创意频频“破圈”,成功让地方特产与风土人情走进大众视野。然而当各地官方账号扎堆入场,这条新赛道迅速沦为“红海”。流量数据也从“宣传助力”异化为“硬性指标”,对数据的焦虑掩盖了文旅价值挖掘,使宣传工作的创新探索在“唯流量论”中失焦,陷入内卷漩涡。
![]()
AI图片
引流内卷在短视频平台表现得尤为突出,要么把标新立异等同于流量密码,用猎奇感赚点击,要么盲目追逐热点,执着于复制粘贴,让宣传沦为缺乏灵魂的流水线工作。譬如,一些地方让干部硬凹“反差人设”,在历史文化场景中强行唱跳rap,在介绍民俗传统的文案里生硬插入网络热词;更常见的是跟风式模仿:某地村支书在果园里带货视频走红,一夜之间,从东北的玉米地到南方的茶园就都有了干部主播的身影。这种简单更换地名,缺乏对本土文化适配性改造的模板内容,最终只能依靠更夸张的表演、更密集的更新来争夺流量,陷入“你拍30秒,我拍1分钟;你日更1条,我日更3条”的恶性循环。
内卷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持续发酵。一方面,基层干部负担加重,为完成流量KPI,白天完成公务后,晚上还得钻研视频拍摄,最初的工作热情逐渐在无尽的数据追逐中消磨殆尽。另一方面,资源的严重错配令人忧心。一些地方动辄投入数十万、上百万拍摄宣传片,却忽视了文旅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基础配套设施老旧失修,游客服务中心形同虚设,本土文化挖掘浅尝辄止。有的地方因过度引流,游客数量超过景区接待能力而引发安全事故;有的地方视频拍得精美绝伦,现实景象却潦草不堪,巨大的落差让慕名抵达的游客失望而归。这种投入与产出的失衡,暴露出发展理念的深层错位,终将引发“流量越高,口碑越差”的行业反噬,最终侵蚀文旅产业的发展根基。
文旅宣传本应根植“诗和远方”的文化内涵,却在盲目内卷中偏离了方向。回望“苏超”的成功,不难发现真正的流量密码不在于追逐时髦、抢占热搜,而在于激活群众创造力、深挖本土文化基因,构建全民共治、共享,富有生命力的生活场景。
因此,破“卷”之道,关键在于实现三个根本转变:在评价标准上,要建立科学体系,将游客满意度、文化传承度、产业带动性作为核心指标,彻底告别“唯流量论”;在发展路径上,要尊重地域特色,推动各地从“比形式”转向“挖特色”,从“抄模板”转向“育根基”,培育具有个性的文旅品牌;在资源配置上,要注重长效发展,让投入真正转化为持续效益,实现“宣传声势”与“旅游体验”的完美契合,最终形成文旅产业的良性发展生态。
文旅宣传不该是“流量的囚徒”,唯有打破流量的桎梏,才能让文旅脱离内卷的漩涡,创造出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价值,让每一片土地的“诗和远方”回归本真。(何雨林)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