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向善”,破除“情绪投喂”的数字牢笼

2025年10月10日16:49

来源:大河网

当青少年频频刷到“窒息式母爱”,中年人深陷“中年危机”叙事,老年人被“空巢悲情”内容萦绕,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状:在算法的精准投喂下,网络空间正在上演一场精心编排的“情绪戏剧”。近日,中央网信办部署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恰逢其时地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算法伦理、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契机。

算法赋能下的情绪围城,正在悄然重塑社会心态。 在点击量与变现的双重驱动下,算法不再是中立的工具,而是异化为洞察人心的“情绪导演”。它基于用户的每一次停留、每一次点击,不断校准推送策略,将片面剪辑的对话、刻意编织的对立人设、批量生产的“爆款”议题,精准送达目标人群。这种投喂模式,让负面情绪在“信息茧房”中反复循环、不断放大,不仅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更在无形中消解着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

破解“情绪污染”,关键在于重塑平台与算法的价值导向。 算法不应唯流量是从,而应建立内容质量、社会价值等多维评价体系。我们看到,遵循《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的要求,国内主要平台正将价值导向融入技术实践。抖音在其算法系统中设置内容质量评估参数,对知识科普、传统文化等优质内容进行流量倾斜;微信“看一看”在推荐中引入“内容质量分”,优先展示权威、可信的信息。这些头部平台的实践,标志着算法推荐正经历从“流量至上”到“价值与流量并重”的深刻转变。更多平台将正能量传播指数、用户满意度等纳入算法评价维度,让优质内容获得与其社会价值相匹配的流量激励,能从源头上削弱“情绪污染”的生存土壤,使算法从流量的“分配者”转型升级为社会共识的“塑造者”。

推动算法“向善”,需要刚柔并济的系统治理。 一方面,要依托《规定》等法规强化制度刚性,明确“恶意挑动负面情绪”的认定标准与法律责任;另一方面,要善用柔性指引,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建立负面内容清单等方式,为平台审核提供明确指引。除了顶层设计和平台自律,治理“情绪污染”更需要一套协同高效的执行体系。在这方面,湖北的探索提供了新思路。东西湖区国家网信基地持续推动网络安全与内容安全领域的技术研发,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湖北在“一网统管”城市治理中形成的“跨部门数据协同与事件联动处置”的成熟经验,为构建算法治理新生态提供了宝贵范式。这套以数据驱动、多方协同为核心的治理逻辑,完全可复用于网络空间:即建立一套能够快速识别“情绪污染”、智能分派至网信、平台、公安等责任主体,并实现闭环处置的协同治理体系。

算法向善的终极目标,是让技术成为拓宽视野、凝聚共识的桥梁。当温情故事通过算法推送,当优质内容获得流量激励,当青少年、上班族和老年人都能在信息流中找到心灵滋养,算法才能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数字力量。在数字化浪潮不可逆转的今天,算法拥有“向善”的温度,不仅关乎每个人的数字生活品质,更关乎社会心态的健康和谐。期待通过为期两个月的专项行动,能够推动形成平台负责任、算法守伦理、网民共参与的治理新格局。当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始终同向而行,算法这个“最强大脑”必将为美好生活深度赋能,为清朗网络空间坚实护航。(吴珍珍)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