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文明旅游须需“硬约束”与“软引导”并重

2025年10月10日16:49

来源:大河网

2025年国庆期间,几起旅游不文明事件引发社会热议:云南大理洱海生态廊道,网红张某骑马强闯禁行区域,与保安激烈争执;云南石林景区,一名游客公然在“阿诗玛”石峰刻下“到此一游”,被保安吹哨制止;北京司马台长城上,两名青年在城砖刻下姓名图案,被拘留罚款。这些事件暴露出规则意识缺失、文明素养不足的深层问题,折射出文明旅游建设仍任重道远。

洱海生态廊道作为开放式景区,明确禁止外部车辆及马匹进入,核心考量在于保障游客安全与生态平衡。廊道游客密集,马匹易受惊引发踩踏事故,威胁老人、儿童等群体安全;马匹粪便可能污染水体,破坏洱海脆弱的生态环境。网红张某以骑马旅行人设强闯廊道,本质是将个人流量需求凌驾于公共安全与生态保护之上,暴露出部分人为博眼球突破规则底线的危险倾向。

石林“阿诗玛”石峰与司马台长城,作为自然遗产与文物古迹,均承载着不可再生的文明价值。《风景名胜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禁止刻画、涂污行为。游客以“留纪念”“玩个性”为由破坏文物,本质是对“不可再生”价值的认知空白,更是对法规的公然挑衅。若放任此类行为,不仅造成物理损伤,更会引发“破窗效应”——此前故宫铜缸刻字、敦煌壁画涂鸦的“前车”便是明证。

此外,石林事件中,游客在孩子面前公然刻字,将破坏遗产当作纪念,还可能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孩子最初的疑惑本是价值观塑造的关键契机,却被父亲错误示范为“公共资源可私用、规则可随意打破”的信号。这种负面示范对孩子的影响,远比石峰上的刻痕更难修复。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景区的一言一行都是生动的现场课。当家长将破坏遗产当作纪念,孩子难以建立对自然的敬畏;当家长面对制止时推诿狡辩,孩子容易学会逃避责任。

今年十一放假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假日旅游提示,将“文明理性出游”作为核心要求之一,明确提出“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遵从参观游览提示,保护生态环境、爱护文物古迹、爱惜公共设施”。然而遗憾的是,余音犹在,旅游不文明事件却频繁发生,这都有力说明了,守护文明旅游,仅靠个人自觉还远远不够,需“硬约束”与“软引导”并重。

比如景区要完善监管网络,可增设监控、安排专人定点值守,借助无人机、AI监控补全“技防盲区”;景区可优化管理方式,如增设马匹寄存点、提供合规代步工具,既满足游客需求,又维护秩序。

执法部门需强化“证据固定—联合追责”机制,让“违规必受罚”成为常态;将文物保护教育前移,纳入学校课程,通过课程、研学、公益活动等多维度渗透,让孩子从小树立“文物碰不得”的底线敬畏;公益宣传要避免“口号式提醒”,转而通过沉浸式教育讲清“刻字对长城的具体伤害”“违法后的法律后果”,让文明意识真正扎根。

此外,文旅部门等也可通过“不文明游客黑名单”等制度,让违规者在订票、住宿时受限,提高违法成本。

自然遗产与文物古迹是全人类的财富,都应是留在内心深处的敬畏与珍惜。唯有每个人收起自私的念头,监管跟上漏洞的补丁,教育筑牢意识的防线,才能让文明旅游真正融入每一次出行。这不仅是规则的约束,更是对文明、对历史、对未来的责任担当。(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余明辉)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