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家国同庆。10月9日,交通运输部发布数据显示,八天小长假,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24.33亿人次,日均3.04亿人次,比2024年同期日均同比增长6.3%,创历史新高。小团游、自驾游、亲子游等出行需求旺盛,勾勒出喜庆与团圆的幸福图景。从交通动脉的昼夜驰骋到消费市场的烟火升腾,流动中国如同奔腾江河,托举起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华章。
交通织网赋能,铺就千里赴约的通途。古人曾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如今朝发夕至早已成为日常。交通网络的延伸与升级,让流动的活力跨越国界,为亿万人次的流动筑牢了根基。双节期间,日均1.3万列列车穿梭大地,1.9万班航班翱翔蓝天,2.8亿人次驰骋公路路网,其中自驾出行的小客车人员流动量日均超2.4亿人次,同比增长7.1%。科技与服务的双重加持,更让流动兼具速度与温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易安检”通道无需开箱取物,毫米波安检门让过检效率倍增;武汉站的人形机器人“小智”主动引导旅客,成为服务新风景;杭宁高速用无人机集群巡航保障通行,智能系统精准调度车流。这张立体交通网,既筑牢了“流动中国”的骨架,更彰显着中国速度背后的民生温度。
消费焕新提质,激活万紫千红的生机。国庆中秋假期,回家团圆与出门旅行,都为各地带来新活力。微信报告显示,今年黄金周假期,新一线城市、县域市场涨幅“领涨”全国,假期前5天消费总额对比今年“五一”同期增长10%。长假带动跨境旅游热,小程序、微信支付等中国科技伴随游客深入世界各地。新西兰微信支付笔数同比增长131%,意大利同比翻了一番,韩国交易笔数增长46%,新加坡增长32%,境外小程序交通行业的交易笔数更是同比增长超2.5倍,旅游行业、餐饮行业交易笔数分别同比增长超50%、30%。中国游客通过境外中小商户小程序的日均交易金额规模,同比增长超70%。消费场景的创新同样亮眼:“电影+”“赛事+”等融合业态持续升温,味蕾游、文化游吃香,香港居民北上消费笔数同比增长超120%,形成双向流动的消费热潮。从深圳水贝市场热销的黄金饰品到鸿蒙智行突破4万台的订单量,消费市场的每一处热点,都彰显着中国经济的无限活力。
政策精准滴灌,注入乘风而上的动能。市场活力的充分涌流,离不开政策精准滴灌的催化作用。在“全国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期间,各地围绕观演赏剧、游历山河、中秋团圆、文化体验、红色旅游、大国重器、时代风采等方面丰富特色产品供给,举办超2.9万场次文旅活动,发放超4.8亿元消费补贴。北京以“京彩四季”主题推出500余项文商旅体促消费活动,60个重点商圈迎来近6000万人次客流;河南自9月26日起分四轮发放1.1亿元通用消费券,覆盖百货、餐饮、酒店、文旅等多个领域;江苏双节期间推出文旅活动4200余项,用特色供给留住游客。这些政策既降低了消费门槛,又创新了消费场景,更激活了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政策与市场的同频共振,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让流动的活力得以充分涌流。
流动是发展的脉搏,奔腾是时代的姿态。24亿人次的跨区域流动背后,是交通网络的硬支撑、消费升级的软动力、政策赋能的巧发力,是14亿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假日消费这扇窗口,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据“飘红”,更是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底气。当高铁继续向远方延伸,当消费热点在城乡深耕,当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流动中国”必将如江河奔涌,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书写更加壮阔的时代篇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