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中有一则“邹忌照镜”的故事。邹忌身高八尺,相貌堂堂。一天他照着镜子问妻子:“吾与徐公孰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再问其妾、其客人,得到的皆是溢美之词。第二天,徐公来访,邹忌发现自己远不如徐公帅。于是他幡然醒悟,并上谏齐威王说:“妻说我美,是有偏爱之心;妾言我美,乃出于畏惧之意;客称我美,实乃有求于我。今大王在万人之上,极易受蒙蔽,而难察自身之过。”威王便采纳了他的建议,广开言路,齐国因而国力大增。
邹忌照镜辨美丑、察人心的故事,历来被奉为自省自警的典范。他不仅能在妻、妾、客的一致夸赞中,保持头脑冷静,清醒认识自我,还用理性剖析赞美背后的动机,悟透了兼听则明的道理,进而将其喻之于治国,进谏齐威王扫除蒙蔽。可见,他所照的那面镜子,早已超越器物本身,成了映照初心使命、校准作风偏差的“政治明镜”。
当下社会,我们身边从不缺夸赞的声音。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也决定了身边类似“妻、妾、客”式的声音更多。如,为求便利的口蜜面誉之言、因存顾虑的虚假顺耳之语、试图围猎的恭维奉承之词,都很容易让人模糊对自身的真实判断。如果党员干部不善于辨析和反思,就会把顺耳话当定心丸、把溢美词当成绩单,轻则在自我满足中放松要求,重则在甜言蜜语中迷失方向,最终偏离为民服务的正确轨道。
“邹忌照镜”的本质,是主动打破信息差、拒绝自我麻痹。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仅没有被滤镜迷惑,反而主动卸妆,善于跳出他人的评价,给自己泼冷水。“照镜子”不能只看美颜效果,更要照见真实模样。这样,才能避免在别人的讨好、谄媚中迷失自我,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认知,守牢底线、稳步前行。
真正的清醒,源于对自我的深刻剖析;真正的成长,来自对初心的始终坚守;真正的作为,体现在对问题的精准解决。用好“邹忌之镜”,还要善于听取各方批评,尊重不同意见,经常问问“我真的做到了吗”“是否符合群众利益”,而非“是否得到他人认可”“上级注不注意”,警惕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背后的虚假好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党员干部肩扛着人民的期盼、背负着组织的嘱托,要常以党纪国法为镜,看言行是否合规;以先进典型为镜,看差距在哪里;以群众期盼为镜,看工作是否到位。如此,方能像邹忌那样,在赞誉面前保持清醒、在批评面前虚心接纳,破除自美之障、践行笃实之诺,让每一项工作都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吉明)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