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守好“老地名”,续延千年文脉与乡愁

2025年10月11日11:17

来源:大河网

一个个老地名,就像刻在大地上的印记,记着大伙的共同回忆,连缀着从古到今的文脉。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开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说已经把6.8万个地名划进了保护范围,还明确说了不随便改老地名,要好好保护“千年古县”“千年古镇”这些文化遗产。这不仅是文化保护上扎实的一步,更是实实在在回应了老百姓心里的乡愁。

地名从来不是简单的地理符号。它是一方水土的“活化石”,是乡土文化的“DNA”,更是出门在外的人心里不会褪色的精神记号。不管是“千年古县”留下的沧桑痕迹,还是村口老槐树下刻着地名的石碑,每个规范的地名背后,都牵着一方人的感情,装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十四五”期间,民政部靠着“四个抓”把地名工作做深做实,既守住了文化的根,也让地名服务接上了地气、暖了人心。

规范是地名工作的“压舱石”。没个规矩,地名管理就容易乱——要么随便起名丢了文化味儿,要么老改名断了历史传承。《地名管理条例》里写得明明白白,要“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现在建了25个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还公布了60多万个新起的地名,这些做法搭起了地名管理的架子,做到了“有地就得有名,有名就得规范”。这不光是维护公共服务的秩序,更是守住文化传承的边界——让每个新地名都经得住时间检验,不随便把地方和历史的联系给断了。

改个老地名,看着只是换个称呼,其实可能把一条情感纽带给切断了。这些年“改名潮”里,这种事挺常见。有些地方为了搞旅游,把传了千百年的老地名改成满是商业味儿的新名字;有些地方因为区划调整,随便合并或取消了历史久的村名。这样的例子不少,造成的文化损失却没法算。比如“奶头山村”改成“头山村”,就引了好多争议,网友都嘀咕:好好的名字,咋就容不下一个“奶”字?把“奶”字去掉,就像抽走了地方文脉里的一根筋。之前北京“奶字房”拆迁后,当地人对这片地的认同感就弱了。地名要是没了历史这个根,就像没根的浮萍,乡愁往哪儿放?网友叹气说“传了上千年的名字,再想成历史还得等一千年”。这次民政部明确“不随便改老地名”,正是纠正这种短视的做法。

改地名改得太随意,根本原因是没蹲下来听老百姓的想法。这些年不少地方都犯这错:嫌“狗尾巴湾”土气,改成“锦绣湾”;嫌“臭水沟”不好听,改成“清涟河”。改完是好听了,可老辈人的回忆、地方上的印记全没了。就像江苏有个“寡妇村”要改名,2021年《新华日报》报道过这事,最后因为老百姓反对,还是没改成。

保护是文脉能传下去的生命线。老地名里藏着最鲜活的文化密码:“千年古镇”的青石板路、“千年古村落”的马头墙,光看地名,就能读出不少地方故事。民政部建了地名保护名录,把6.8万个地名放进去保护,还明确“不随便改老地名”,这正是抓住了文化传承的关键。立规矩是为了守住文化,不是让“合乎规定”变成不管不顾;行政上的标准既要管流程,更得顾着老百姓的感受——要是连地名背后的文化分量都没摸透,就算走完了所有程序,改出来的名字也凉着人心。有学者说,文化自信不在名字本身,而在把名字里的内涵灵活地用起来。之前《中国地名大会》热播,也让地名文化“活”了——观众从“姑苏”“长安”这些称呼里读懂历史变易,从“杏花村”“桃花源”里感受文化韵味,这时候地名就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成了连起过去和现在的情感纽带。

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关系着老百姓过日子、干营生,也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秩序。服务是让地名发挥更大价值的“延伸线”。做地名工作,既要守得住老传统,也得接得上老百姓的需求。现在推进的“乡村著名行动”,把乡村里“有地没名”“有名没牌子”的情况,变成了“有名有牌子、有用又管用”:给71万条乡村地名起了名,立了62万块地名标志,把993万处有意思的地点标在地图上。这不仅方便了村民导航、快递送到村里,还闯出了“地名+农文旅”的新路子——游客照着规范的地名找到深山里的采摘园,山里的特产靠着清楚的标识卖出村。地名成了撬动乡村发展的小支点,既解决了民生难题,也让文化资源产生了经济价值。

从规范起名到保护文化,从提供信息服务到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地名工作的每一步都踩在了“传承文脉”和“满足民生需求”的交点上。老地名不能改、改不得,不只是因为它见证了历史,更因为它装着老百姓的乡愁,连着文化的根。只有继续守住“不随便改”的底线,把“方便群众、实用管用”的服务做细,才能让每个地名都承载起文化记忆,让千年文脉在规范和保护中扎得更深、传得更远。(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