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评论员 刘思嘉
“咱俩谁管谁叫爹”“咱俩谁管谁叫儿”,当这样的话术从知名艺人嘴里说出,在黄金时段的电视荧幕扩散,又以碎片化形式在短视频平台反复推送时,有人“笑疯了”,也有人吐槽“玩这个游戏的人,到底在玩什么”。
近期热播的《王牌对王牌》第九季中推出的这款互动游戏,不仅在线上被网友封为“解压名场面”,更成为人们线下模仿的游戏,颇有当年“撕名牌”的势头。游戏规则很简单,两人一组对垒,一方快问“咱俩谁管谁叫爹”,另一方需“快准狠”地道出“咱俩你管我叫爹”,谁不小心“当了儿子”,谁就输了。
《王牌对王牌》作为一档开播九年、话题热度常年位居前列的“国民级”综艺节目,其受众覆盖早已突破“年轻群体”的局限,有陪着孙辈看电视的老人,有放学后追更的未成年人——不同年龄层、不同认知水平。试想一下,如果电视机前的爷爷抱着孙儿,孙儿说:爷爷,咱们也来玩“咱俩谁管谁叫爹”吧!这意味着,节目里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句台词,都会被看见、被捕捉、被模仿、被放大。
“这个游戏能上电视我是没想到的,大家都玩疯了更是我没想到的。”网友的质疑一针见血,两个“没想到”看似意外,实则道出了对公共平台价值导向责任的清醒期待。别把“冒犯”当幽默,要知道,沈腾、黄渤、范丞丞、金靖等这些具有示范效应的艺人早已成为粉丝们的“行为模板”。
“现在社会压力大,大家都需要精神放松,这种玩法在饭桌、酒桌上消遣一下无伤大雅,但在电视上播出确实欠妥。”面对质疑,也有不少辩解的声音:“一个综艺节目还指望上升到什么高度?别上纲上线,笑笑就过去了。”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大家都不喜欢太上纲上线的人,但如果这种酒桌游戏被广泛模仿,当“一个综艺节目”变成“多个综艺节目”,当“咱俩谁管谁叫儿”的余音在电视荧幕回荡,损害的恐怕不是某档节目的口碑这么简单。
当然,我们不是娱乐的反对者,更不是要给综艺套上“不能笑、不能玩”的枷锁,大众需要娱乐来缓解疲惫,市场也需要综艺来丰富文化生活,但娱乐绝非“无底线”,放松更不是要“拉低审美”,关键是如何平衡、如何取舍。
说到底,玩“咱俩谁管谁叫爹”的人,或许以为在玩“反应速度”、在玩“解压放松”,但在公共荧幕上,有意义往往比有意思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