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当众锁上的手铐,一句草率的“抓的就是你”,给公民尊严留下的划痕,远非一句道歉能轻易抹去。10月6日下午,山东青岛黄岛区万达广场一家餐厅内,一名20多岁小伙正和女友用餐,3名身着警服的民警突然进入店内,未出示证件便直接给小伙戴上手铐带走。
几分钟后,小伙返回餐厅,民警当场道歉。原来,这是一起因照片比对失误引发的“乌龙执法”。
一波三折的“逮捕”剧情。事件始于一起13岁女孩的走失案。家长报警后,提供了女孩照片。结果警方通过技术手段比对,发现小伙女友与走失女孩照片“高度吻合”。此前,民警曾多次致电小伙,但他怀疑是诈骗电话,不仅拒接还将警方号码拉黑。沟通不畅加深了警方的怀疑,最终导致了当众铐走小伙的一幕。
“先控后核”实在不敢恭维。面对小伙的询问,民警回应:“你不要说怎么了,抓的就是你!”这起事件暴露了执法过程中的程序瑕疵。根据现场目击者和店员描述,民警未出示证件,也未进行充分现场核实。这种“先控制、后核实”的做法,将执法严谨性演变成了充满压迫感的“突袭”。因为手铐不同于普通警械,它是限制人身自由的戒具,其使用应当严格遵守比例原则。
保护与伤害的复杂博弈。这起事件也反映出多个深层次矛盾。在反诈宣传深入人心的今天,公众对陌生来电保持警惕是合理反应。但这种自我保护反而成了加剧怀疑的因素。技术辅助执法提高了效率,但人脸识别只是线索,不能作为执法唯一依据。公共场合的当众铐走,对公民名誉和心理的冲击不可忽视。
寻找安全与尊严的平衡点。执法规范化建设需要从这起事件中吸取教训。程序正义不应为效率让路,执法每一步都应当严谨审慎。尤其执法人员需要明确权力边界,弄清“权力不能乱用”,而不仅仅是“权力怎么用”。因为公信力的建设既依赖于每一次公正执法,也需要每一次失误后的诚意修补。
手铐是解开了,但事件揭示的程序正义拷问仍待继续。寻找失踪女孩的紧迫性值得肯定,但良好的初衷不能成为程序瑕疵的借口。特别是在技术辅助执法的今天,人工复核和程序规范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公民权利保障的必需。只有让每一次执法行动都经得起法律与程序的审视,警民之间的信任桥梁才能坚不可摧。(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