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把反映问题的群众踢出群聊,解决不了真问题

2025年10月11日16:31

来源:大河网

此前,四川乐至有网友投诉称,其作为社区居民,被社区工作人员踢出群聊。10月9日,记者了解到,乐至县天池街道办于近日在“问政四川”平台公开回复称,要求涉事社区工作人员向两名居民致歉,并邀请居民重新加入微信群。

社区微信群本是政策传达的直通车、群众诉求的回音壁,可四川乐至县徐家桥社区的工作人员,却因居民咨询免费烟感报警器时沟通不畅,便将两人移出群聊。这种“一踢了之”的操作,看似暂时平息了问题,实则暴露了部分基层工作者治理理念的严重偏差:以为屏蔽了提问题的人,问题就会自行消失,却不知此举不仅寒了群众的心,更掐断了基层与民众的信任纽带,让本可化解的小矛盾,悄然酝酿成损害治理根基的大隐患。

踢群之举,踢走的是群众信任,留下的是治理盲区。居民主动在群里咨询事宜,本质上是对社区工作的信任,是希望通过便捷渠道解决实际需求。免费烟感报警器关乎居家安全,正是群众急难愁盼的小事,也是基层服务该关注的重点。可涉事工作人员非但没有耐心解答,反而用“踢群”的方式回避问题,这背后是服务意识的缺失,更是对群众诉求的漠视。当咨询者被移出群,其他有类似疑问的居民难免会“噤声”——连正常提问都会被排斥,谁还敢主动反映问题?久而久之,社区群成了“一言堂”,基层干部听不到真实声音,群众的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原本该畅通的沟通渠道变成堵点。

基层治理的核心是“服务群众”。社区作为离群众最近的治理单元,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社区微信群、政务APP,初衷就是为了打破沟通壁垒,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反映问题、办理事务。反观乐至社区的做法,把“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当成“解决问题”,既违背了基层治理的初衷,也辜负了群众的期待。

乐至县天池街道办要求涉事工作人员致歉、邀请居民重新入群,这一处理及时纠正了不当行为,但更要以此为契机,让更多基层工作者吸取教训。基层治理无小事,每一次与群众的互动,都是赢得信任的机会;每一个看似微小的诉求,都关乎治理的温度。只有摒弃“踢群避事”的错误思维,主动倾听、积极作为,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来办,才能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基层治理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局面。(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雯婧)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