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款能“神还原”手写笔迹的“写字机器人”在基层干部群体中悄然热销。看似“提高效率”的工具背后,藏着基层干部被“笔尖负担”裹挟的无奈。

形式主义的蔓延,病根始终深扎在官僚主义的土壤里。部分单位部门将手写会议记录的完整度、工整度与“工作态度”直接挂钩,甚至要求“无一字错漏、无一处涂改”。同时一些上级部门受官本位思想影响,部分上级部门习惯以“一刀切”要求简化考核,用“手写”替代“实效”的判断,迫使基层陷入“全抄全补”的循环。
整治“笔尖上的形式主义”,关键在于打破一刀切思维。首先是上级考核部门建立“会议记录分类清单”,明确手写边界。结合工作实际清晰划定“必手抄”“可简化”“电子化”三类会议范围,清单实行动态调整,确保贴合工作实际。其次是重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精准导向”。严格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将“是否按分类要求记录”纳入考核,替代“是否全面手写”的不合理标准。最后是压实作风建设责任,强化精准问责。上级部门要率先摒弃“手写迷信”,允许基层在保证关键信息完整的前提下,采用电子记录等高效方式,真正为基层减负。(王世慧敏)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