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志愿军:浴血和平》观后有感:以史铭心,以情聚魂

2025年10月13日16:36

来源:大河网

《志愿军:浴血和平》,通过“战场+谈判桌”的双线叙事,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谈靠打来撑,打为谈服务”的战略智慧。影片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中让观众体会到,和平绝非凭空而来,而是用鲜血与牺牲换来的底气。

前线战斗始终为谈判托底,坑道作战、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的坦克协同作战,每一场胜利都为谈判桌上的我方赢得更多主动。谈判桌上,林月明与年轻翻译李晓的形象令人难忘。前者以病体坚守岗位,在中立区用石头拼出和平鸽,体现出中国人骨子里的坚韧与信念;后者从最初质疑和平,到接替林月明坐上谈判桌,她的蜕变象征了青年对和平与家国的重新理解。影片通过双线叙事,凝聚出战场带来的信念与谈判的力量。

英雄凡人皆信念,小家大国共情怀。普通士兵、翻译官、司机、军工专家、医疗兵等等,这些平凡面孔构成了宏大战争背景下的情感肌理。黄继光用身体堵枪眼的瞬间不再是静止的雕像,而是那个为母亲练字、想写家书的年轻儿子;通信兵杨三弟用相机记录战友笑脸,成为“记忆守护者”;医疗兵张娟用生命化解战友的痛苦,她的善良让人泪目。影片让观众看到,英雄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牺牲也有梦想的普通人。

更打动人心的,是影片将“家国情怀”化为具体的亲情与战友情。李家的“钥匙传承”贯穿三部曲,象征着“回家”这一永恒主题;吴本正与张孝文并肩作战的诺言,让战友情升华为家人般的羁绊;朝鲜大娘用一碗粥传递跨国温情,显示出战争中仍有人间的善意。这些细节让观众在泪水中感受到,守护和平的不是口号,而是一群人坚持到底的信念。

历史回望连当下,家国情深续传奇。影片的结尾尤为震撼,银幕上,志愿军烈士遗骸运回祖国,现实中的回归仪式镜头与影片交织,形成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这一幕让观众深切体会到,70多年前“为和平而战”的忠魂,正照亮今天的岁月静好,影片提醒我们只有铭记过去的浴血,才懂得当下的和平来之不易。

《志愿军:浴血和平》用黄继光的冲锋、李晓的成长、林月明的坚守、千千万万志愿军的身影,构建起从浴血到和平的历史桥梁。我们在震撼与感动之中,不仅致敬英雄,更在心中种下一个信念,愿祖国长宁,愿和平长存。(石家庄铁道大学 赵鑫源)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