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公园雕塑被指“恐怖”是一道艺术边界考题

2025年10月13日16:50

来源:大河网

近日,有网友发布短视频称,云南丽江的一处主题公园内,“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雕塑造型诡异,让人产生不适。

面对舆论热议,公园工作人员回应称,这些以“童趣童真”为主题的作品之所以引发不适,源于“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不同”。一边是大众点评上丽江景区好评榜第二名的佳绩,一边是网络舆论中对“人体蜈蜈蚣蚣”“三面女孩”等作品“诡异”的指摘,这场争议不仅关乎一个主题公园的艺术选择,更触及了公共艺术与大众审美之间的深层张力。

这个主题公园是由民间艺术家乔小刀打造的,在标准化、程式化审美长期滋养下,这些带有原始张力和奇幻色彩的作品的确打破了我们的审美舒适区和安全区,但是这恰恰正是其艺术价值的体现。当我们习惯了对温顺可爱的卡通形象报以会心一笑时,这个主题公园迫使我们面对一个更为真实的艺术世界,艺术不仅是悦目的装饰,更是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挑战。

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多义性解读空间。古往今来,国内外的艺术杰作从不缺乏争议,文艺复兴时期的博斯,其画作中怪诞的形象至今仍引发各种解读;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初现时也曾因打破传统审美规范而备受争议。这似乎已经成为艺术创作必须经历的规律。荒野之国的“三面女孩”等作品,其价值或许不在于传递单一的“快乐”或“可爱”,而在于激发观者多维度的感知与思考。在儿童眼中,它可能是一个奇幻童话角色;在成人看来,它可能隐喻着人性的复杂多面。这种解读的多样性,正是艺术区别于工艺的关键所在。

值得深思的是,为何同一作品会引发截然相反的评价?一方面,这与观者个体的审美经验密切相关。长期浸淫在甜美、光滑、对称的主流审美中的人们,突然面对粗糙、怪异、非对称的艺术表达,产生不适感是自然的心理反应。另一方面,这也揭示了当下公共艺术领域的一个核心矛盾,在公共空间展示的艺术作品,究竟应该遵循“最小公倍数”原则以规避争议,还是应该坚持艺术家的独立表达,哪怕可能挑战部分公众的审美习惯。艺术的公共性不在于取悦所有人,而在于激发对话与反思。荒野之国的存在,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正常”与“异常”的固有界定。当一座雕塑让人驻足、疑惑、讨论甚至争辩,它已完成了打破视域边界、唤醒被麻痹的感知力这个最本真的艺术使命。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容许多元审美并存。这个公园在生活类平台上位列丽江景区好评榜第二名,甚至高于丽江古城和束河古城,足以说明其艺术风格得到了相当部分游客的认可。那些认为作品“恐怖”的声音固然值得尊重,但不应成为否定整个艺术空间的理由。在审美领域,多数人的偏好不应成为压制少数派表达的工具,反之亦然。

当然,公共艺术的管理者也需要在这场争议中找到平衡点。一方面,坚持创作自由,尊重艺术家的独立表达,避免因过度迎合大众口味而陷入平庸;另一方面,尊重公共空间使用者的感知体验,充分考虑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管理方,完全可以在入口处增加艺术理念的解说,帮助观众建立合理的观赏预期,同时保留部分作品的“挑战性”,让公众在循序渐进中拓展审美边界。这不仅是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对话,更是社会包容力的一次测验。当人们学会在不解中保持开放,在差异中寻找理解,艺术的真正力量才得以显现。

这场争议反映了我国公众艺术素养教育的缺失。当我们只能接受符合传统审美标准的作品,而对任何偏离常规的艺术表达本能排斥时,这提示我们的美育体系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多元审美能力。艺术教育不应仅限于技法的传授,更应开启人们对不同艺术形式的理解与尊重。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面貌日趋同质化的今天,像荒野之国这样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空间显得尤为珍贵。它或许不完美,或许存在争议,但正是这种不完美和争议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自我审美偏见、拓展艺术认知边界的契机。(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刘剑飞)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