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曾是关中平原心头最深沉的焦虑,是悬在西安、咸阳、渭南等城市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重大水利工程,引汉济渭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万千民心。近日,随着其二期干线隧洞的全线贯通,这项年均调水规模达15亿立方米的“世纪工程”终于迎来决胜时刻。这不仅意味着一股清流即将穿越秦岭,润泽千年沃野,更标志着一场关乎区域永续发展的命运转折——它以跨越山河的魄力,为关中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筑起了一道坚实可靠的水安全屏障。
这道屏障的筑起,首先源于发展思维的破局与治理理念的跃升。过去,面对“关中水缺、陕南水多”的资源困局,我们的治理思路长期局限于在关中盆地内部精打细算,做着“节水”与“治水”的存量文章。这固然可贵,但终究是“内卷式”的治理,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系统性水危机。引汉济渭工程的魄力与远见,正在于它毅然跳出传统的盆地思维,做活了“跨流域调水”的增量文章。它以“全省一盘棋”乃至“流域一体化”的宏大视野,重新审视并配置省域内的水资源。这不仅仅是完成一次水资源空间上的物理转移,更是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传统观念的现代化重构与战略升华,生动体现了在国家水网建设大局下,运用系统治理智慧优化资源配置的战略魄力。
然而,调引汉水绝非简单的“水搬家”。这道屏障能否坚不可摧,关键在于能否走好 “发展与保护” 这根钢丝,实现精细平衡。我们欣慰地看到,工程从设计到实施,坚决摒弃了牺牲任何一方的粗放旧路,构筑起一道全方位的“生态防线”。在源头,陕南地区将“守护绿水青山”作为首要政绩和政治责任,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确保送出的是达标优质水;在途中,工程采用先进的隧洞与管道输水方式,如同为秦岭山脉植入一条“人造血管”,最大限度减少对主体生态功能的扰动;在终点,关中平原则将“节水”作为不可逾越的硬约束,以此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全社会用水效率的革命。这条输水线,牵动的是上下游、左右岸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共同奔赴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正是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系统理念最为雄辩和生动的实践写照。
这道屏障的稳固,更得益于穿越周期的战略定力与“栽树”担当。从前期缜密论证到十余年艰苦施工,引汉济渭考验的远不只是应对复杂地质条件的工程技术,更是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和“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制度韧性。在追求短期效应和显性政绩的喧嚣中,这种对长远未来的耐心投资和战略投入显得尤为珍贵。尤为重要的是,引汉济渭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国家层面的“水网建设”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形成了强大的政策合力。它雄辩地证明: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坚实根基,正是由这样一批甘于奠基、敢于开拓、勇于担当的“栽树人”们,以非凡的远见和定力夯实的。
水脉既通,命脉乃固。当清澈的汉江水奔涌进入八百里秦川,它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缓解当前困局的解渴之水,更是激活区域经济脉搏的发展之水,是提升千万民众生活品质的民生之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的战略之水。这项世纪工程的深远启示在于,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我们必须以系统思维重塑发展逻辑,以底线思维筑牢安全根基。如此,我们收获的将不仅是眼前的丰沛与繁荣,更是能够从容应对未来任何风险挑战的底气与力量,一幅人水和谐、区域协调发展的壮丽画卷正在关中大地徐徐展开。(谢昱婕)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