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景区因禁止游客捡枫叶的规定登上话题热搜,引发热议。网友发布的视频中我们可以听到景区广播“禁止采摘枫叶,手持枫叶,捡的也不行,就是不能带,你比枫叶更美丽”。对此,有人表示疑惑“小题大做,太过小气”,也有人表示理解“因为有人摘了会说是捡的”。
景区工作人员回应称,一直以来都有这个规定,是出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关于落叶的重要意义,自古就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更有科普中国发文称“林地上枯枝、落叶、树皮、花、果等的堆积层,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腐烂分解成腐殖质,供给林地土壤养分,并有保蓄水分的作用。”诚然,我们可以看到景区这项规定的初心是为了让落叶通过分解作用产生有机质与腐殖质,为林地土壤供给养分与保蓄水分。但是,这种“一刀切”的禁令简单粗暴,忽视了游客的情感需求,暴露了景区管理上的懒政思维。
捡一片落叶,对很多游客来说是亲近自然、留存秋日记忆的情感需求。游客们或许想拿来当个摆拍道具,或许想做标本、书签,或许想把它留在日记里记录美好的一天。这是一种名为“捡秋”的仪式感,人们渴望通过双手去触碰秋天,迎接季节的变换,感受大自然的馈赠。这种诗意浪漫的行为却被一句冷冰冰的“禁止”全盘否定,不仅让人们感到失望和不解,更是硬生生打断了人们与大自然之间这份朴素的连接。
“禁止采摘枫叶,手持枫叶,捡的也不行”暴露了景区管理能力的不足。面对文明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景区没有思考如果用更人性化的办法进行引导,而是选择简单省事的堵,而非疏。这种懒政思维,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会损害景区的口碑,影响客流量。
其实,平衡生态保护与游客“捡秋”需求并不冲突。景区完全可以设立专门的“捡秋”区,收集多余落叶供游客自由拾取,或是限制游客“捡秋”数量,让大家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感受秋日的美好。还可以在景区纪念品商店中售卖少量精装的落叶书签,既满足了游客纪念需求,又能为景区增加收入。此外,用更温馨的话语提示代替强硬的禁令,比如“让落叶回归自然,把捡秋记忆带回家”,也远比简单的禁止更能打动人心。
落叶虽小,却能折射出景区管理的温度。希望各大景区能倾听游客声音,用更人性化的措施代替冷冰冰的禁令。别让游客带着一份美好的“捡秋”兴致,最终只拾起了一条冰冷的禁令。(重庆大学 王茜)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