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无人机成“不速之客”,低空经济需要“有序飞行”

2025年10月14日13:19

来源:大河网

近日,浙江一小区内的女业主在洗完澡后,走出浴室时发现一架无人机正悬停在窗外很近的位置。她怀疑该无人机正在偷拍并联系报警。尽管后续无法有效判定是否存在偷拍行为,但此事件仍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首先反响最为激烈的是小区的其他业主。据业主们反映,此类事件并非第一次发生,近期经常有无人机飞入小区并贴着楼道盘旋,引起了小区居民们对于隐私保护的深深担忧。这些“不速之客”的频频出现,不仅打扰了居民的安宁生活与日常秩序,更带来了被偷拍的风险与可能性,使人十分不安。退一步讲,即便当事人不存在拍摄小区居民的主观意图与实际行为,“恼人的无人机”也已经对居民生活造成了额外的心理负担与精神压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这一乱象并非个案,而是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而快速出现的。近年来,科技产品愈加发达与普及,诸如无人飞行器等许多科技成品逐步融入了大众生活,低空经济应运而生,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业态。但也正是由于业态新,导致了问题新。许多针对此类经济的规范化举措尚未找到真正可靠有效地落实方案。例如,针对非管制空域的管理办法不够明确、管理主体与地区模糊、处罚不够严格等等。这种管理上的漏洞强化了问题的严重性,也加剧了居民们惴惴不安的情绪。

针对这种由科技普惠带来的“新问题”,并非没有过“新办法”,但这些“新办法”究竟是不是“好用的办法”仍有待落实与检验。我国民法典及《无人驾驶航空飞行器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都曾对无人机飞行要求做出过明确的规定,使用无人机偷拍他人隐私涉嫌违法乃至构成犯罪。可此类问题仍不时发生,这揭示了社会规范与切实执行间的鸿沟。

因此,急需有更加直接、现实、高效的地方化规范被纳入低空经济管制体系中来。比如说,部分地区的小区就推行了自身的“无人机管理办法”,创造出有积极意义的“小区-无人机管理机制”。它们设置“飞行红线”规定无人机不得进入或飞越窗户、阳台等居民私人区域。同时也规定“报备机制”,要求部分无人机使用场景必须在经过提前报备后才可实现。这些独具特色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够对规范“低空经济”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尽管未必拥有足够强制力,但作为民间督促性质的“公约”,无人机管理的“小区办法”也能发挥“大局作用”。

从无人机到低空经济,从新业态到整个市场,时代的演进都呼唤着新颖的管理,来实现“有序的飞行”。一个产业想要“飞得稳、飞得高”,一个市场想要“飞得久、飞得远”,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智慧。(重庆大学 杨博森)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