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漫过城市的屋顶、街道,落在每个行人的肩头,这份不分高低的温暖,恰似法治之于我们的生活。说起法治,很多人会想到一本本厚重的法律条文,其实不然,它是我们民族在千百年岁月里,为了求公平、盼正义慢慢沉淀下来的理性与智慧,更是一代代人实实在在践行的结果。在这套由规则搭建起来的文明框架里,我们每个人不用怕被轻视、被伤害,都能稳稳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尊严和安全感。
法治最让人觉得靠谱的地方,就在于它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真真切切融进了生活的小事里。这些时候,我们都能摸得着法治的温度,也能感受到它的力量。
法治就像身边的双重保障:既是帮我们辨方向的灯,也是护我们安全的栏。出门在外,交通规则让车和人都能顺顺当当走,少了磕碰;跟人做生意、签合同,有合同法盯着,不怕对方耍赖;自己攒钱买的房子、辛苦赚的钱,有物权法护着,没人能随便动。这些习以为常的日子背后,都是法律在默默撑腰。在云南那些山坳里,正是有了义务教育法,山里的女孩子们才能背着书包走进课堂,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在热闹的大城市里,劳动法就像一把保护伞,让每个早出晚归打拼的人,不用怕被欺负、被亏待。要知道,这种保护不是谁额外给的恩惠,而是每个公民打生下来就该有的权利。
这些年,国家在法治建设上的进步,从法制到法治,就差一个字,可里面的门道大不一样——这背后是治理社会的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你看,现在办手续比以前方便多了,很多不必要的审批都取消了,“放管服”改革让群众少跑冤枉路;法院办案也越来越公正,老百姓打官司更有底气了。这些变化不是虚的,它让想干事的人能放开手脚,让新想法、新创造能冒出来,也让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安稳、更顺心。
站在现在看未来,我们心里更清楚:要让社会越来越文明、越来越进步,法治就是绕不开的路。它不光管着今天的日子,还护着明天的希望。有法治照着,不管是想考大学、想创业,还是想把小日子过好,每个梦想都有机会生根发芽;不管是在工厂做工、在学校教书,还是在社区服务,每份付出都能得到该有的回报。这份法治的成果来得不容易,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珍惜:平时多学点儿法律知识,遇到事想着靠法律解决,不做违反法律的事。让法治的精神像血液一样,融进民族的骨子里,变成大家都认可、都遵守的习惯和追求。
只有法治立得住、行得通,社会才能长期安稳。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才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求发展。这就是法治的魅力,也是人类文明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杨文杰)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