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国考放宽年龄是选才用人的进步

2025年10月15日13:08

来源:大河网

10月14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正式发布。记者注意到,公务员考试对报考者的年龄限制进一步放宽,报考者年龄一般为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1986年10月至2007年10月期间出生),对于2026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3周岁以下(1981年10月以后出生)。

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国考打破“35岁门槛”不仅可以为高龄段优秀人才提供更多机会,也释放出选才用人方面的包容性与科学性。

长期以来,“35岁门槛”如同一道无形的界碑,横亘在许多职场人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尤其是在公务员考试、企业招聘等领域,这一潜规则或明或暗地限制了大量经验丰富、心智成熟的求职者。它所带来的“中年危机”焦虑,提前透支了社会的活力,也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此次国考将应届硕博的报考年龄上限提升至43周岁,无疑是对这一不合理限制的有力破除。它传递出一种积极信号:国家在选人用人上正从简单粗放的年龄划线,转向更注重实际学识、能力与发展潜力的理性评价。对于许多“大龄毕业”的硕博人才而言,这无疑是一次迟来的政策温暖。他们凭借丰富的社会经验、对专业的深层理解以及更为稳定的职业心态等珍贵品质,终于获得了与年轻竞争者同台竞技的入场券。这是人才观的一次重要进步,是对“唯年轻论”的纠偏,标志着社会在人才评价体系上向更加公平、科学的方向迈出了坚实一步。

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人生路径的多元化。不再是“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的单一线性模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职业生涯的中段重返校园,进行“二次充电”或彻底转型。这种人生选择背后,是对知识更新的迫切需求,也是个体对自我实现的持续追求。然而,过去的年龄限制往往使这种充满勇气的选择背负上巨大的机会成本,一旦选择深造,便可能意味着与体制内的一些重要机会失之交臂。国考年龄的放宽,正是对这种多元化成长路径的制度性回应与肯定,有助于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提升整体队伍的专业化与经验层次。因此,这不仅仅是一次招考政策的微调,更是一面折射时代变迁的多棱镜,映照出我国在人才观念、社会结构与个体命运交织点上的远谋深虑。

当然,我们在为这一政策调整欢呼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其可能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与问题。一方面,需警惕政策执行中的“玻璃门”现象,避免在实际操作中以隐性条件变相抬高门槛。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机制,确保不同年龄段考生在选拔中获得公平对待,真正实现从“破墙”到“通路”的转变。另一方面,设计更加科学的考评机制,确保既能公平选拔,又能精准使用,提升不同年龄阶段人才的岗位适配度,在这方面,可以建立动态跟踪评估机制,及时掌握大龄人才在岗位上的适应性与发展潜力,做到人岗相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再者,这项政策主要惠及的是“应届”硕博,对于那些同样优秀但并非应届的大龄人才,门槛依然存在,如何进一步拓宽人才选拔的视野,让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跨越年龄与身份的限制脱颖而出,仍是未来需要探索的方向。

国考报考年龄放宽至43周岁,其象征意义与实质意义同等重要,标志着在打破年龄歧视、拥抱人才多样性方面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然而,这并非终点,而应是推动人才选拔机制持续优化的起点。我们期待这一政策能够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推动更多地区、更多行业在招聘中摒弃不合理的年龄限制,真正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会氛围。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是根据能力而非出生年份、毕业年份来定义一个人的价值与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努力的个体都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光彩,无论他是“少年得志”还是“大器晚成”。(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刘剑飞)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