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走了 我们还在

2025年10月15日13:08

来源:大河网

当社交媒体上的打卡热搜逐渐降温,网红城市的喧嚣归于平静,本地居民推开家门,看着略显狼藉却终于熟悉的街道,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网红的头衔为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但游客离开后,我们这些生活于此的人,如何找回并守护家的安宁与从容?

AI图片

从游客打卡到生活烟火,探寻城市活力的本源。国庆黄金周期间,各地迎来消费高峰,游客的涌入为城市注入最直接的消费活力。餐饮、住宿、旅游纪念品等行业迎来了短暂的繁荣,这是“网红效应”最直接的馈赠。但是这种高度依赖外部流量的经济模式如同昙花一现,脆弱且不稳定。一座城市的生命力,究竟应该寄托于外来游客的输血,还是植根于本地社区的造血?当网红热点转移,那些为迎合游客而生的店铺可能会迅速凋零,留下空置的门面。真正健康、可持续的城市经济,应该是服务于本地居民的日常所需,是楼下的早餐店、街角的理发厅、充满烟火气的菜市场。游客与居民之间的平衡,并非排斥游客,而是让城市的繁荣建立在服务生活者,而非仅仅服务观光客的坚实基础上,从而获得抵御流量波动的韧性。

从拥挤喧嚣到从容有序,重拾被侵占的生活空间。成为网红的代价,往往是本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暂时性牺牲。曾经可以悠闲散步的公园、随时光顾的老店,变得人满为患。这种困扰甚至从火车站便已开始。本该是便捷回家的起点,却在旅游旺季成为艰难穿越的景点。这种“被入侵感”,是居民烦恼的核心。当城市资源过度向游客倾斜,本地人的生活节奏被迫打乱。如何划定动静分区,如何保障居民生活空间的安宁,如何让本地人不必在家门口感到局促?这考验城市的治理水平。多地积极应对,引导机关单位开放停车场、改造交通设施、成立专班维持秩序,以具体举措提升治理能力,将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实现“人城共荣、主客共享”,让城市在商业浪潮中留住温度。

从流量表演到文化深耕,构筑城市不朽的灵魂。当灯光秀不再每日上演,当表演场次逐渐减少,网红城市的文化内核反而更加清晰。流量可以带来关注与机遇,但一座城市真正的根基,在于它能否为生活于此的人提供家园感。这份家园感,来源于对本地文化的深耕与滋养,而非对流行趋势的亦步亦趋。真正的文化,不在为游客设置的表演舞台,而在本地人代代相传的生活习惯、方言俚语、节庆习俗和人情往来里。只有实现“这个瓷器值多少钱”到“青花为什么会泛蓝”这种疑问的转变,只有当文化扎根于本地土壤,城市才能拥有独特且无法被复制的魅力,才能从“网红”走向“长红”。

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从来不是游客数量的峰值,而是居民幸福感的均值。当我们谈论网红城市的未来时,最终的愿望或许是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富生活气息、让居民可以从容漫步、安心归属的“家”。城市的灵魂,永远深植于那些生活在其中,而不仅仅是经过它的人们心中。(杨岚绮)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