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2000公里奔赴,修复的何止是戈壁地标?

2025年10月15日13:48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一则“新疆哈密戈壁滩‘为人民服务’大字遭破坏,网友驱车千里自费修复”的新闻冲上热搜,阅读量数千万,引发了全社会范围的广泛讨论。戈壁滩上,20吨砂石重塑的不仅是为人民服务的字样,更是当代青年对精神内核的追寻与叩问。

从“破坏”到“修复”是一场跨越千里的公民责任实践。事件最直观的层面,是破坏公物与主动修复的鲜明对比。在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上,那句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初心的“为人民服务”被人为破坏,首先刺痛的是公众的共同情感。它不仅仅是一行字,更是一个象征,一种公共精神的物化。而那位驱车2000多公里、自费运送20吨砂石的博主,其行动早已超越了个人行为的范畴。在我看来,这是一次极其生动的公民责任实践。他没有停留在键盘前的愤怒与谴责,而是选择用最质朴、最艰辛的方式去弥补伤痕。这种路见不平,挺身而出的行动力,正是我们当代青年所推崇和需要学习的。他用车轮和汗水,为我们丈量了责任二字的实际距离。

官方介入与民间热点的同频共振是社会治理的积极信号。事件能迅速发酵,并登上热搜榜首,与“官方介入调查”密不可分。官方机构的迅速反应,与民间自发的修复行动、网络舆论的高度关注,形成了一次有效的同频共振。官方对破坏行为的调查,是对法治精神和公共秩序的捍卫;而对修复行为的关注与肯定,则是对社会正能量的鼓励与引导。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使得问题的解决不再是单向的指令,而是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事务,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也正在形成这种良性的互动。

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是“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回响。为什么戈壁滩上这五个字牵动着如此多人的心?因为它背后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为人民服务”诞生于烽火岁月,凝练了党的根本宗旨。在和平建设年代,它被镌刻在戈壁滩上,成为一代代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地标。它让我们思考,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是什么?它可以是科研工作者的刻苦攻关,也可以是像这位博主一样,为守护一份公共记忆而付出的平凡努力。它从未过时,只是以新的形式融入时代。这次修复,修复的不仅是地标,更是我们青年一代对这份崇高精神的认同与接续。

戈壁上的砂石会被风沙打磨,但修复背后的精神力量不会褪色。于大学生而言,这场事件是一记响亮的号角,提醒我们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更要以行动定义青春,以服务诠释担当,让“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仅矗立在戈壁滩上,更扎根在每一个青年的心中与脚下。(河北科技大学 董熙蕾)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