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莫言在谈及余华投稿文章点击破亿时幽默地表示:“不是因为你的文章,是因为我们两个可爱的小狗头像。”这句玩笑话,恰似一束温暖的光,照见了这个浮躁时代里最稀缺的品质——天真。当两位文学大家不约而同地以“潦草小狗”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他们无意中完成了一场优雅的文化突围:用最本真的姿态,穿越这个过度包装时代的重重迷雾。
在这个精修图片、精心包装的时代,潦草反而成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真诚。余华对此的回应充满智慧:“潦草是一种对世界的态度,面对世界我有时候确实不太认真。”这看似随意的自嘲,实则道出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真正的成熟,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卸下盔甲,保持内心的天真与柔软。两位作家选择小狗头像,不是迎合,而是选择以天真烂漫对抗世界的过度复杂。当所有人都在学习如何变得更完美时,他们拥抱了最简单的快乐。
这种天真的力量,让高雅的文学得以用亲切的方式走进大众心里。莫言的公众号“写着写着就篇篇10万+了”,余华的文章创下点击破亿的纪录,这些数字背后,是文学与读者之间那堵无形之墙的消融。文学不再需要端着架子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就像参天大树不必拒绝小鸟在枝头歌唱。中国文人历来懂得童心之可贵,明代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中写道:“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这份本心成为最动人的文化表情。
然而,我们需要警惕将天真简单等同于流量密码。真正打动人的,不是小狗头像本身,而是头像背后那两位大家依然保有的、对世界的好奇与诚恳。若只学其形而未得其神,这样的模仿终将在下一波热点来临时被迅速遗忘。天真是内心自然地流露,不是精心计算的人设——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头像放在别人微信上只是普通图片,在莫言余华这里却成为文化现象。
在这个追求完美人设的时代,我们或许都该保留一点潦草的权利。就像水墨画中的留白,适当的不完美恰恰为灵魂留出了呼吸的空间。两位作家的可爱之处,不在于他们多么成功地迎合了时代,而在于他们如此自在地做回了自己——哪怕这个自己看起来像一只头发乱蓬蓬的小狗。
当流量潮水退去,能留在岸上的不会是那些最会制造噱头的人,而是那些始终保持本真的人,一如莫言余华的小狗头像和他们示范的那种举重若轻的从容、历经千帆后的天真。(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志高)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