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故宫百年守护,成就人民永恒的文化宫殿

2025年10月15日16:19

来源:大河网

20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迎来百岁华诞。六百载宫苑禁地,百岁人民殿堂,这座承载中华文明密码的紫禁城,于万众瞩目中焕发新生。从森严的帝王禁苑蜕变为人民的文化殿堂,从封闭的权力象征转型为开放的文化空间,百年故宫守护,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坚守历程,这正是中华文脉化“私”为公、生生不息的最强注解。

600年的故宫,值得所有人去感受的王朝风采。当你站在紫禁城下,会感慨岁月悠长,星河流转,也会惊叹这传承于世的建筑华光。时间的痕迹,藏匿于斑驳的檐角,历史的飞白,书写在暗红的宫墙。勾栏斗拱,彩画阑额,勾勒出时光的痕迹,600年前的匠人,用智慧营造出恢宏的流光溢彩,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的巅峰之作,是凝聚着智慧、艺术以及历史故事的立体书卷。每一块砖瓦,每一幅壁画,都在述说厚重的历史与传奇。

宫阙不朽,见证文明基因的巍然挺立。作为世界现存最完整、最宏大的木构宫殿群,朱墙碧瓦依然鲜明地镌刻在故宫的红墙黄瓦之上,成为举世闻名的建筑奇观,也是五千年文明基因的立体铭刻。三大宫殿的恢宏气势,尽显华夏秩序精髓;东西六宫的巧思布局,凝结天人合一智慧;御花园的藻井瑞兽、梁枋彩绘,无一不是民族精神的璀璨绽放。这是明清两代国势鼎盛时期建筑、艺术和文化交相辉映的结晶,诠释了古代工匠对天工造物、艺苑瑰奇的极致理解和宏大文明的不懈追求。

典守国宝,铸就民族魂魄的永恒殿堂。历经600多年兴衰荣辱,这里收藏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的195万件(套)国之瑰宝,蔚为大观。这195万件国之瑰宝,却承载着民族血脉的集体记忆。从《五牛图》里跃动的农耕情怀,到《清明上河图》中流淌的市井烟火;从金瓯永固杯映射的江山一统祈愿,到慈宁宫石刻凝固的千年艺术呼吸,这是守护千年不灭的文化火种,让沉睡的历史在当下鲜活苏醒。故宫典藏,是一部用器物写就的中华文明通史,也是千百年来无数工匠、画师、学者共同智慧的沉淀。

化“私”为公,开启文明共享的壮阔史诗。1925年10月10日,宫门洞开,书写了人类文明史上“化私为公”的东方壮举。昔年森严禁地,化作百姓自由徜徉的文化圣殿;深锁皇家秘阁的奇珍,成为全民共享的精神财富。这种从“私藏”到“共享”的转变,是紫荆城到故宫的历史更替,映照出中华文明从“家天下”走向“人民至上”最生动、最具体的物证。而且在过往的一年时间里,就接待观众超1760万人次,千万双脚印叩响青砖,这是人民对文化殿堂最炽热的探访,这足以证明,唯有归于人民,文明遗产才能真正永生。

古今辉映,点燃文化传承的青春火焰。百年故宫守护,恰是青春正好。红墙黄瓦,碧瓦朱甃,步入故宫,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踏入了一幅流动的历史长卷,漫步在故宫的廊庑之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脚步声,回响在红墙黛瓦之间,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承载了太多的故事与传说,或悲壮或壮丽或婉约,都化作了今日故宫的独特韵味。站在午门之上,俯瞰着这片宏伟的建筑群,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愫,那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文化的热爱。文明因传播而伟大,因共享而永恒,今天故宫成为“百年守护”的世纪殿堂,都是历史转身的铿锵足音,见证禁宫如何蜕变为人民的精神家园。

百年栉风沐雨,百年壮丽辉煌。当紫荆城厚重的宫门,第一次为普罗大众缓缓开启的那一刻起,这座拥有9371间皇家禁地,见证了24位帝王的更迭,也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兴衰起伏。这不仅是皇权的象征,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文化的墨香,每一声瓦鸣都回响着历史的低语。今天故宫博物院的百年,却是时代洪流中文化遗产永续发展的探索史,是一部用砖木写就的中华史诗,宫门为世界而开,珍藏与民共赏的新维度,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

百年沧桑,初心如磐。故宫百年守护之路,是一条通往永恒的文明大道。前路昭昭,步履不息,这座承载着两朝三世六百年风云的皇家宫殿,是传承中华文脉以及坚定文化自信的灯塔,必将在下一个百年照亮更深邃的天空。(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黄金水)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