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妥善处理“数字遗产”,不让继承人留遗憾

2025年10月16日13:36

来源:大河网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在使用新办的手机号注册网易云音乐账号时,收到验证码后竟自动登录上了已故歌手李玟的账号。这一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数字遗产”处理问题的关注。此前,话题“人去世了朋友圈会消失吗”曾登上微博热搜。微信客服回应称,账号若长时间未登录可能会被系统回收以保障安全。对此,网友意见不一:有人认为社交账号属于数字资产,系统回收不合理;也有人理解平台基于资源管理和安全考虑的做法。

无论是附带物质的数字遗产,还是饱含精神的数字遗产,都可以让继承人受益:物质层面的数字遗产,比如比特币、支付宝余额等,虽然有虚拟成分,但可以转为物质财产;而精神层面的数字遗产,如微信、QQ等社交账号,可以让继承人获得精神上的抚慰。因此,大多数人都认为,“数字遗产”也是遗产,也应当依法让继承人享受继承权。

可是,数字遗产在兼具经济价值及人格属性的同时,往往又有其特殊的一面——隐私属性。比如一些社交账号,私密聊天记录、电子邮件、个人隐私信息等,逝者未必想让这些隐私信息了然于家人,如果继承人合法继承,则可能构成对逝者和第三方隐私权的侵犯。从这个角度看,数字遗产的合法继承,没有那么简单。

更关键的是,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继承人还不能合法继承数字遗产。虽然我们的法规确认了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地位,但并未对社交账号数据是否属于可继承遗产做出明确规范,尽管这些数字遗产承载人格与情感属性,能让逝者家属得到情感上的慰藉。所以,我们期待全国人大出台或完善法规,对数字遗产做出妥善安排。

数字遗产的继承问题,是数字时代的一道世界难题。那么,怎样处置数字遗产的继承权,才算妥善呢?在笔者看来,在确立数字遗产的合法地位及合理继承之后,肯定还应当尊重用户意愿。比如,倘若用户不想让自己隐匿于社交账号中信息曝光,就可以选择“不允许”继承数字遗产。如果用户没有表达“不允许”继承的意愿,其家属就可以继承数字遗产。

从目前来看,尽管我们的法规已经重视网络数据的法律保护,但还没有肯定对网络数据、数字遗产的独立民事权利。这就是说,现有法规对数字遗产的继承权,还是一种相对谨慎、保守的态度。所以,很多网络平台出于安全保护和资源需求,并没有对用户账号做“可继承”安排,这种做法,不违反法规。

很多社交账号储存的不仅是数据,还承载着个人的记忆、情感和财产权益,从其价值和内涵的层面上看,都应赋予继承权益。数字遗产无法继承,离世亲人的网络账号被收回,怀念亲人的网络载体被抽空,这于逝者亲人,是莫大的遗憾和继承权益的剥夺。

现在的网络平台,没能保障逝者家属对数字遗产的继承权益,技术规则彰显了人文关怀的缺失。当然,这个问题还必须从法律层面的根本上解决由此可见,从法律层面构建一个既尊重用户意愿,又保护继承人权益,同时兼顾平台利益的虚拟账号继承机制,是我们在数字时代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黄齐超)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