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一“变脸”,李梓萌成了鱼油“代言人”;技术再“续命”,已故茶界泰斗张天福竟为茶企发声。两起AI仿冒事件接连引爆舆论,一边是88万粉丝直播间里的虚假营销,一边是逝者肖像被擅自商用,看似新奇的技术操作,实则是有人在肆无忌惮地撬开AI的潘多拉魔盒。
技术本无善恶,滥用则成利刃,这是AI时代最该守住的底线。AI换脸、数字复活,这些曾让人为科技进步惊叹的技术,如今却成了不法商家的遮羞布。北京那家公司把普通糖果包装成“治病神药”,还冒用李梓萌形象背书,靠的就是AI技术的以假乱真;福建某企业未经充分授权,就用AI“复活”张天福做代言,打的也是“技术中立”的幌子。“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可当技术被用来突破法律边界、践踏公序良俗,再先进的算法也会沦为谋利的工具,再智能的程序也会变成伤害信任的尖刀。
仿冒的是形象,透支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根基。李梓萌的央视主持人身份,自带公信力光环;张天福作为茶界泰斗,毕生积累的是行业信誉。不法商家盯上的,正是这种信任溢价。他们以为用AI“借来面孔”,就能轻松收割消费者的信任,却忘了信任这东西,拆起来容易、建起来难。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的查处,是对这种行为的首次亮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罚款追责,既是给违法者敲警钟,更是在守护公众的信任底线。要知道,当人们连屏幕里的面孔是真是假都要反复甄别,当逝者的肖像权都得不到尊重,整个社会的信任成本会急剧攀升,最终受损的,是每一个人的权益。
打开魔盒的不是AI,而是失控的欲望与缺位的责任。有人说“技术无罪,罪在使用者”,这话没错,但更要看到,技术应用不能只靠使用者的自觉。福建那家企业称“曾获授权”,却在主管部门约谈后露了馅,说明授权链条本就存疑;北京的涉事公司明知鱼油是普通食品,仍敢用AI伪造主持人形象虚假宣传,根源在于违法成本太低、监管出手太晚。正如网友吐槽的“AI能换脸,监管不能变脸”,要堵住魔盒的缝隙,既需要企业守住“不作恶”的初心,更需要监管部门跟上技术脚步,让AI应用有法可依、有规可依、有界可循。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的这次亮剑,正是监管主动作为的体现,也为后续类似案件处理树立了标杆。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AI技术的发展本应是为生活添彩,而非给乱象添堵。从央视主持人被仿冒到茶界泰斗被“复活”,这些事件不是技术的错,而是提醒我们:在拥抱AI的同时,必须筑起法律、伦理、责任的三重防线。唯有让滥用技术者付出代价,让监管始终跑在乱象前面,才能让AI之用不是贪婪与欺骗,而是便利与希望,真正让科技之光温暖人心。(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