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雕塑拆除前,不妨听听孩子声音

2025年10月16日16:58

来源:大河网

近日,有网友发布短视频称云南丽江荒野之国景区内有部分雕塑造型诡异,让人产生不适。10月13日,荒野之国艺术之园发布声明称,荒野之国艺术园怀着最诚挚的心情向公众致歉。他们高度重视公众的意见反馈并及时进行改进,现已对部分有争议的艺术作品进行了拆除。

一边是部分网友的“不适感”,一边是孩子们的真实喜爱,这种反差引人深思:我们是否在用成人的标准,去丈量本该充满奇思妙想的儿童世界?

争议声中,丽江荒野之国的工作人员前几天解释道:该公园的建设初衷是表达孩子的童真童趣,因此雕塑会看上去有一些天马行空,拍照也会很好看,也比较受孩子欢迎。“有些人觉得一些雕塑吓人或者诡异,其实是和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有关的,目前来过的游客很少有说被吓到或者觉得特别诡异的。”

这个细节值得玩味——同样的雕塑,在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眼中,为何会产生如此迥异的观感?据园方介绍,这个由民间艺术家乔小刀打造的雕塑园,是其为女儿准备的童话王国,很多作品甚至是用废旧材料组合而成。在设计理念上,它追求的正是那种“万物都奇奇怪怪又可可爱爱”的童真趣味。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大众点评等生活类平台上,荒野之国公园位列丽江景区好评榜第二名,排名高于丽江古城和束河古城。这一事实与网络上的质疑声形成了鲜明对比。

面对争议,有网友一语中的:“想象力不应该被限制”。这句话点出了问题的核心——我们是否在用成人世界的框架和标准,去束缚本该自由生长的童真?

成年人之所以感到不适,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童年的想象力。在孩子的世界里,蜈蚣可以和人一起游戏,女孩可以有三张面孔表达不同情绪,这些在成人看来“诡异”的设计,在孩子眼中可能正是奇妙想象力的展现。

艺术的魅力在于多元包容,而儿童艺术更需要从儿童视角来理解。当我们争论这些雕塑是否适合孩子时,却很少俯下身来,真正倾听孩子们的想法。事实上,在荒野之国内,客流量或者说孩子们现场的感受,就能给出最真实的评价。因此,笔者认为,“争议雕塑”是否拆除,不妨听听孩子们声音,更不被舆论左右。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创作与公众接受度之间需要找到平衡。园方表示,部分网络差评是博主故意调色所致,实际场景在晴天拍照很出片。这也提醒我们,在社交媒体时代,客观全面的信息传播尤为重要,避免因片面呈现而误导公众预期。

走出荒野之国的大门,回望那些造型奇特的雕塑,我们或许该思考:在评判何为“童趣”时,是该坚持成人的审美标准,还是该倾听孩子们纯真的笑声?

艺术的归艺术,童心的归童心。当我们学会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或许就能理解:那些被我们认为“诡异”的造型,也许正是孩子们天马行空想象力的写照。(王小梅)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