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AI复活专家做代言,获利不能无底线

2025年10月16日16:58

来源:大河网

近日,某茶企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复活”已故茶界泰斗张天福,并以其数字形象进行商业代言,事件迅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争议。众多网友与张老先生亲友纷纷从道德情感与法律规范等层面提出批评。此事不仅触及技术应用的边界,更折射出AI时代商业伦理面临的现实挑战,促使我们深入思考技术创新与人文尊重的平衡之道。

“AI复活”技术,是指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手段,模拟并重建已故人物的形象、声音、行为模式乃至对话内容的过程。此前在电影《速度与激情7》中,制作方通过技术还原已故演员保罗·沃克的影像,为其角色安排了感人谢幕。这一应用之所以被广泛接受,不仅源于技术实现,更在于它承载了集体记忆与情感寄托,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与纪念,展现出技术背后应有的人文温度。

然而,茶企以“复活”行业先驱作为营销手段的做法,却引发舆论强烈反感,其根本原因在于使用动机与社会影响的本质差异。影视作品中的“复活”虽涉及商业利益,但核心在于艺术表达与情感缅怀,且通常获得亲属同意。而将已故泰斗形象用于商业代言,本质上是将人物工具化、情感资源化,试图借助其影响力实现品牌增值。这种做法不仅未体现对行业先贤的尊重,更被批评为“消费逝者”“亵渎传统”,对茶文化的精神内涵造成损害。

从法律层面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条明确规定,死者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受到侵害时,其近亲属有权依法维权。张天福先生遗孀表示将采取法律手段,表明企业在未获亲属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将逝者形象用于商业宣传,涉嫌侵犯肖像权及人格利益。代言行为本身具有明确营利目的,若缺乏合法权利基础,更易构成恶意侵权,不仅损害企业声誉,也破坏社会信任。

天元律师事务所李昀锴律师指出,判断“AI复活”是否越界,应重点关注是否违背死者或近亲属意愿,以及是否具有商业营利或公开传播属性。这为AI技术的合理使用划出了法律与伦理的双重红线。

当前,随着生成式AI技术门槛降低,“AI复活”已从专业制作延伸至自媒体、商业推广等多个领域。技术普及是一把双刃剑,既为情感纪念提供新路径,也带来滥用与侵权风险。在此背景下,各方都需增强责任意识:平台应加强审核,建立数字身份授权机制;企业探索技术营销时,必须恪守法律底线,尊重逝者与亲属意愿;普通用户也应提高权利意识,避免因猎奇触碰道德与法律红线。

“AI复活”不仅是数字形象的合成,更关乎人格尊严、情感记忆与社会信任。商业可以创新,技术应当进步,但任何发展都不能以牺牲个体权利与人伦底线为代价。莫让逝者成为流量符号,莫让亲属承受二次伤害。在AI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更需构建与之匹配的伦理准则与法律规范。技术向前,人心向善,唯有如此,才能在数字时代守护人性的温度,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中央民族大学 昝艾祎)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