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治水有道,节水为先:共绘人水和谐

2025年10月17日11:17

来源:大河网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16日,第五届中国节水论坛在郑州启幕,以“节水与幸福河湖”为主题的这场盛会,恰是对当下中国治水命题的精准回应——当水资源短缺成为长期制约,当水安全与发展需求交织,唯有把“节水优先”刻进治水实践的骨子里,才能走出一条人水和谐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从来不是与自然对立的狂奔,而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同行。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北方多地常年“喊渴”,部分工业、农业用水效率偏低,一些地区“一边缺水一边浪费”的矛盾依然存在。这不是简单的水少问题,而是关乎发展成色、民生质量的战略考题。节水,从来不是省着用的权宜之计,而是优化资源配置、守护生态根基的长远之策,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绕不开的关键一步。

治水的智慧,藏在“优先”二字的分量里。河南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的治水思路,用四水四定划下刚性红线,围绕黄河安澜、清水北上谋篇布局,正是把节水从选择题变成必答题的生动实践。从农业节水灌溉覆盖千万亩良田,到工业循环用水降低消耗,再到城市供水管网“减漏”提效,每一项举措都是对节水优先的具象化——不是让发展迁就缺水,而是让节水支撑更高质量的发展。就像黄河岸边的村庄,昔日靠天吃水的焦虑,如今被节水灌溉带来的丰收喜悦取代,这便是优先二字写在大地上的民生答案。

科技创新,是节水事业的“硬脊梁”。论坛上专家学者齐聚,科研机构与企业共谋合作,瞄准的正是节水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从精准计量的智能水表,到农业节水的滴灌技术,再到工业废水的深度回用系统,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在放大节水的效能。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多年深耕水资源研究,他提出的“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理念,正是用科技为节水赋能的典范。没有技术托底,节水就可能停留在口号式的号召;唯有让创新成果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才能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让节水从被动节水转向智慧节水。

节水从来不是某一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大合唱。农工党发挥界别优势助推节水事业,河南落实河湖长制守护一河清水,行政事业单位带头践行节水,普通人拧紧家中的水龙头、重复利用洗菜水……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汇聚起来便是治水兴水的磅礴力量。就像论坛倡导的“幸福河湖”,不只是水清河畅的生态图景,更是人人节水、人人护水的文明新风。当节水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成为社会共识,人水和谐的画卷才能越画越舒展。

“十五五”时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期,治水节水的担子更重,意义也更深远。坚守“节水优先”的初心,以制度为纲、以科技为翼、以全民为基,我们定能破解水资源约束的难题,让每一条河流都成为幸福的纽带,让每一滴清水都滋养发展的希望,真正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